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第1160章 张煌言反对出兵台湾,被历朝皇帝痛批

  听完郑成功的话之后,在场的诸将并没有特别热情,不少人反而陷入了沉默。

   过了好一会,才有人开口道:

   “台岛那个地方,非常的贫瘠,并没有任何攻克的价值。”

   “我曾经去过台岛,荷兰人在那里设立了两座城堡,易守难攻。”

   “纵然是数万大军过去,恐怕也无法拿下。而且荷兰人还会有援兵!”

   听到这个提议,许多人纷纷附和。

   此时的台岛地方很大,但并没有经过什么开发,是比穷乡僻壤还要更加穷乡僻壤,和原始社会也没有太大区别。

   郑军占据的福建诸岛与之相比,说是天堂也不为过。

   谁会愿意去那种地方呢?

   这也让郑成功的脸色不由变得阴沉了下去。

   对郑成功来说,大的战略自己制定,属下就应该执行!

   小的战术,才是属下们可以发表意见的场合。

   郑成功都把话说到这种份上了,几乎是在明示这些家伙只需要讨论进攻台岛的战术就行。

   结果这些家伙居然还反对起来了?

   好在,郑成功也并非没有心腹。

   一名心腹就开口道:

   “咱们如今仅仅只有金门、南澳这几座小岛,而鞑虏却有整个天下。”

   “继续这样下去的话,鞑虏只会越来越强,我们还怎么和鞑虏对抗?”

   “台岛是一座大岛,它的面积比我们如今占据的所有小岛面积加起来都还要大十倍,我们只要拿下台岛,在上面休养生息,就能很好的扩大我们的力量!”

   郑成功顿时露出笑容。

   “说得好,说得太好了。”

   “这才是真正的谋国之言,你们要好好学习一下!”

   郑成功的态度都明显到这种份上了,大家还能说啥?

   总不可能当众指着郑成功的鼻子说,国姓爷你太糊涂,太扯淡了吧?

   最终,收回台岛之事形成了决议。

   郑成功为了收回台岛,也是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

   为确保万一,郑成功亲自领兵征讨台岛。

   数万大军之中,还要留下大部分兵马在厦门、金门、南澳等岛屿上镇守,防止清军趁机来攻。

   考虑到后勤问题,进攻台岛的兵马分为前后两批。

   郑成功亲自率领第一批,大约一万多兵马。

   一切准备就绪,郑成功就打算出发了。

   便在此时,张煌言找上门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

   “殿下,如今的关键乃是进取中原。”

   “台岛乃是海外蛮荒之地,纵然收复,又对中原局势有何影响呢?”

   “殿下还是应该继续择机进攻大陆,力求光复,让诸多翘首以盼的大明军民聚集旗下,才是正道啊!”

   “何必去跟那红毛番子争夺海外,全无益处。”

   作为鲁监国朝廷如今的旗帜人物,张煌言对于台湾是一点都不感冒。

   郑成功缓缓摇头。

   “老张,你我也是共事多年,你的想法,本王又怎么可能没有考虑过呢?”

   “但眼下金门等岛屿委实是过于狭小了,还有那施琅给清朝训练水师,长此以往,以清朝之国力人力,我等固守这几个小岛都难以做到。”

   “不如趁此机会夺取台岛,彼处亦有半省之地,以台岛为基地休养生息,才是长久之策。”

   “我意已决,你不必多言。”

   张煌言叹息一声,摇头离开。

   一条弹幕飘过。

   【汉武帝刘彻:这个张煌言,对大明是足够忠心了,朕觉得他的目光还是短浅了一些。】

   【秦始皇嬴政:满清不管怎么样也自认为是华夏王朝,若是因为专注和满清抗争丢了台岛,那受损的就是整个华夏了。】

   【唐太宗李世民:郑家都已经在海上称雄十年,满清对郑家一直都无可奈何,可见满清水师稀烂。】

   【唐太宗李世民:连厦门、金门都打不下来,又怎么能指望满清水师将来收复台岛呢?】

   【明太祖朱元璋:朕也觉得大家说得对,或许如张煌言所说,郑成功将主力移居台岛对反攻中原不利,但能守卫住这片领土,同样是巨大贡献!】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嗯,朕也赞成郑成功收复台岛,真真的。】

   在大清世界线中,郑家已经带着台岛归降。

   历朝皇帝非常罕见,一面倒地支持了郑成功。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二月,郑成功正式领兵从厦门出发。

   仅仅用了一天,郑成功就抵达了澎湖列岛。

   在这里进行了几天的休整,他留下一部分兵马镇守已经无人的澎湖列岛。

   休整完毕后,这一天早晨。

   郑成功来到自己的旗舰甲板上,沉声发令。

   “升旗!”

   一杆闪亮的大明旗帜缓缓升旗,迎风招展。

   “鸣炮!”

   轰轰轰!

   三声号炮响起。

   郑成功的旗舰率先驶离澎湖列岛,身后千帆竞渡。

   三十多年后,大明军队朝着台岛而来,准备收复这片被荷兰人无耻占据多年的土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