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第466章 一鸣惊人!

  两军阵前的“致师”从斗嘴到武斗,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不说子重已经一大把年纪,他年轻的时候也不是以武勇而着称,怎么可能打得过楼令呢?

   “不上前,会显得不尊重晋国,我在国内也要混不下去。”子重知道不尊重晋国属于次要,被楚人认为胆小如鼠才是大事。

   最终,子重只能硬着头皮吩咐驭手驱车向前。

   不久之后,即将交战的两军主将,他们的战车相距约五米停下。

   “代寡君问候楚君。”

   “代我王问候晋侯。”

   贵族相当要脸的时代,少不了一些面门功夫。

   楼令刚才就能够看得出子重露怯,行礼问候后就手持弓箭,给予子重更大的心理压力。

   子重自楼令手持弓箭就全身紧绷,关注力大部分在楼令手中的那张弓上面,一时间忘记抓住主动权。

   结果是什么?

   楼令一顿言语输出。

   仅是从场面来看,注意力错了方向的子重被说得哑口无言。

   “楚卿?”楼令演了一会的单口相声,该输出已经输出,唤了子重一声,问道:“可要阵前演武?”

   子重回过神来,猛摇头说道:“这就免了!”

   楼令面向楚军,大声喊道:“楚国令尹拒绝阵前致师!”

   出战的晋军爆发出欢呼声。

   楚军那边出现了哗然声。

   就问子重拒绝武将单挑,到底是不是一件事实吧?

   至于身强体壮的楼令邀请老迈的子重进行武将单挑,是不是属于欺负老弱病残,上了战场还讲究这个?!

   无论是不是老弱病残,只要是自愿上了战场,一律自认生死有命了。

   子重知道不能任由楼令打击己方士气,昂天大喊:“欺我老无力啊!!!”

   晋军那边出现了嘘声。

   楚军听过后,倒是安静了下来。

   那一句话喊完,子重下车,所在战车组成员,牵马以及扛起战车完成调头,全员上车回去本阵。

   子重等人看上去行色匆匆,仿佛再慢一些就回不去了。

   相反,楼令等人显得不慌不忙。

   楼令甚至在两军将士的注视下,上演了单人扛车的壮举,引得晋军又是欢呼声连连,楚军阵中出现了哗然动静。

   当前的战车没有标准吨位,一般在两百斤以上。

   能够个人扛起战车的人在当代不多,可以做到的人多少有一些,只是仍然被视为壮举。

   一个军团的主将可以做到单人扛起战车调头,无疑能够激励己方将士的士气。

   事实上,军中有一员猛将的话,古往今来都可以起到激励己方士气的作用,使得参战部队的人员勇气倍增,震慑得敌军心中变得胆怯。

   勇气这种东西,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显得很重要,作为战士绝对不能缺少勇气。

   有足够的勇气,十分的力气可以发挥出十二分。

   一旦失去了勇气,十分的力气能使出六分都算多,更恶劣的情况是遇敌转身就逃。

   楼令回到本阵,对号手以及旗手下令。

   号手指的是敲响战鼓的人手。

   旗手当然是手持旗帜的人了。

   必须说的事情是,全军上下也就旗手手持布面旗帜,他们通常是站在高处,使用手中的旗帜来对某支部队下达主将的命令。

   子重回到本阵在做同样的事情。

   晋军与楚军的战鼓声先后被擂响,旷野再一次出现回荡的鼓声。

   出击的命令被下达,两支军队先后向前推进,战车的速度不快,步兵迈步的频率相对要快一些。

   郤锜和郤至相约在一个矮坡,他们在注视缓缓推进的两边部队。

   “看着倒是像模像样的。”郤锜说得是正在推进的下军。

   郤至看了郤锜一眼,目光重新投向战场,抿了抿嘴说道:“这是楼氏第一次堪当大任,我们怎么都要有帮忙兜底的准备。”

   “小白出战了吗?”郤锜问道。

   郤至答曰:“令的两名子嗣都在阵中。”

   一个是楼小白,另一个只能是楼武了。

   只不过,由于有些距离的关系,郤锜和郤至肯定无法看出楼小白处在军阵的哪里。

   至于楼武?郤锜或郤至才不关心。

   他们关注楼小白也只有一个理由,日后楼小白会成为郤氏的女婿。

   抵近到射程之内的晋军和楚军开始放箭了。

   “怎么那么多弓箭手?”郤锜有些诧异下军的弓箭手之多。

   看场面,不止是晋军率先齐射,射出的箭矢数量也远超楚军。

   之所以会是晋军先射箭,根本原因是晋军弓箭手和楚军弓箭手的弓不一样。

   晋军这边使用的是木弓,射程上确实比使用竹弓的楚军远。

   当然了,楚军也不是全员使用竹弓,还是有相当部分使用木弓。

   只是,弓的材质不一致,楚军需要讲究射箭波次以及覆盖面积,肯定要在不同的射程进行相关安排。

   下军由楼氏与魏氏的私军充当主力,谁都是第一次见识,郤至哪来的答案。

   郤至猜测道:“令善射,家族内部必然要效仿,弓箭手多了可以理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