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第488章 朱允炆点将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当元末乱离,群雄角逐,披冒霜露,栉沐风雨,攻城野战,亲赴矢石,身被创痍,勤劳艰难,危苦甚矣,然后平定天下....”

   “...今奸臣欲绝灭宗室,惟恐不速。我皇考子孙,须几何时,已皆荡尽。

   我奉藩守分,自信无虞。不意奸臣日夜不忘于怀,彀满以待,遂造显祸,起兵见围....”

   “...万一必欲见屠,兵连祸结,无时而已。一旦有如吴广、陈胜之窃发,则皇考艰难之业,不可复保矣。

   敷露衷情,不胜恳悃之至。苟固执不回,堕群邪之计,安危之机,实系於兹。”

   (——节自靖难檄文)

   朱允炆将手中的《靖难檄文》狠狠撕碎,对着朝堂上的群臣怒喊:

   “反了!反了!立即给朕出兵,剿灭反贼,擒逆贼燕王朱棣回京问罪!”

   翟善面色沉重。

   当初朱棣装病的时候,他就压根没信过。

   作为从洪武朝能活下来的老人,对这些皇子怎么可能不了解?

   尤其是这个老四朱棣,作战诡谲,从小鬼点子就多,岂能说疯就疯?

   别说是死了个与他素来不和的秦王,就算老婆孩子死绝了,他都不会疯。

   当初他也曾上书建言,削藩需缓缓图之,万不可一蹴而就。

   即便要削,也一定要从最大的几个开始动刀,务求一鼓而下。

   然而建文帝却听信黄子澄那书呆子的谗言,先对弱了吧唧的几个王爷下了手。

   那朱棣是傻的?收到风怎么可能不警惕?

   成,你削就削吧,怎么朱棣一病你反而收手?

   翟善太清楚朱允炆内心的想法了,不就是不想担上‘皇亲病重,帝趁机除之’的恶名吗?

   真是当了裱子还想立牌坊啊...

   只可惜,对于削藩一事自己压根插不上手。

   拥立新帝登基,自己功劳甚巨,党羽甚众。

   但陛下即位以后,似乎刻意开始培养以方孝儒为首的另一拨官员,来与自己抗衡。

   无奈的摇摇头,翟善心知现在不是内斗的时候,上前一步道:

   “陛下勿忧,臣以为燕王作乱此患易解。”

   “翟爱卿快讲!”

   “陛下,现在北平虽失,但只是一座孤城而已,不成气候。

   陛下应立即下旨,令晋王迅速节制九边军马,派兵对北平形成包夹之势,祸患自消。”

   朱允炆点点头,旋即又摇摇头。

   他现在信不过朱棡,准确的说,他信不过任何一个藩王。

   “翟大人,朕来问你,倘若这些藩王均被燕王蛊惑,甚至裹挟呢?”

   “这...”

   翟善忽然想起来,这新帝对这些皇叔可不咋地,几乎个个都被他削过兵权。

   就算不和朱棣一起造反,来个坐山观虎斗,这战事也不知得打到哪年去。

   齐泰上前一步:“陛下,臣以为当派朝中老将率大军北伐,一鼓而下!”

   “卿有何人选?”

   齐泰自信笑道:“此人既要能打,还要忠心,臣以为长兴侯耿炳文乃最佳人选。”

   “耿炳文?”

   耿炳文是耿君用之子,也是跟着先帝打江山的老人,战功彪炳。

   可自从当年,与苏谨因驸马江都一事闹掰后,就跑到了陕西平叛,不再过问朝中政事,跟养老似的。

   等等,苏谨!

   朱允炆的嘴角翘起,对啊,这耿炳文自然是最佳人选啊。

   虽然他也与朱棣有旧,但朱棣和苏谨关系好,据说还拜了把子,这事现在谁不知道?

   想想这四叔居然还给苏谨涨了一辈,摇身一变成了自己叔叔,就一阵阵的犯恶心。

   不过正好,正因为多了这层关系,耿炳文可不会给朱棣好脸色看。

   朱棣起兵的背后,怎么可能没有苏谨支持?

   若是让耿炳文知道了,更得玩命的打朱棣!

   “陈六安,派人去宣长兴侯进京,朕有要事与他商议。”

   “奴婢遵旨。”

   “齐大人,你继续说。”

   “是。”

   齐泰继续说道:“臣以为晋王节制之策要用,同时朝廷也要以雷霆万钧之势,镇压燕王谋反!”

   “如此,一来可以尽快结束战争,以免战事迁延,祸及百姓,二来也可警告其他意图不轨的藩王,燕王就是他们的下场!”

   “好,说说你具体的方策。”

   “晋王节制九边围剿北平,长兴侯率军进泽州,借道山西直攻北平西,

   同时再出一路大军,由河间府直插北平,与长兴侯合围北平,如此,大事三月可定矣!”

   “这仗咱们既然要打,那就要打出声势,震慑天下宵小!”

   “好!”

   朱允炆细细思量之后,转头看向翟善:“翟爱卿以为如何?可有人选推荐?”

   翟善一愣,旋即明白这是陛下准备‘分功’。

   燕王朱棣说破大天也不过数千兵马,朝廷几十万大军扑过去,还不立即飞灰湮灭?

   在绝对的武力面前,什么计策都是扯淡。

   陛下之所以得知朱棣谋反后气急败坏,更多的原因是觉得失了面子,而不是担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