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略

第480章 天下之事靠天下人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118 2024-05-30 14:24

  对一个天子而言,最怕听的一句话,恐怕就是要“变天”了。

   可是,这‘变天’与裕王府,有什么关系?

   而仲逸,一个小小的六品,与裕王府又有什么关系?

   难道,仅仅因为他是翰林院的侍读?去过裕王府吗?

   父子关系,裕王是皇帝的儿子;朝廷执行秘密差事的衙门,有锦衣卫、东厂;从名分来看,一个为君,一个为臣,不言自明。

   裕王继承大位,几乎毫无疑问,这一层,裕王心中再清楚不过,而对朱厚熜来说,没有人比他心里更明白的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此事,正是由他来决定的。

   突然,一个想法冒了出来,仲逸想起了小时候在义中村时,村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东西原本就打算给你的,但是,你要是硬抢的话,偏不给。

   是这么个理儿。

   “启禀万岁,裕王府一切正常。无论读书、交流心得,殿下都丝毫没有异常之处”。

   思量半天,仲逸决定:还是尽快绕开这个话题。

   皇位继承大事,既关乎朝廷大计,但其中也多多少少牵扯到一些家事:从江山社稷而言,能者、贤者,有担当、有魄力,更有帝王般高瞻远瞩、远见之人,更为合适。

   而从父子之间的情感而言,还是会掺加进去一个感性因素,这也是人之常情。

   对朝中做事的文武大臣来说,新君继位,总是与自己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甚至会关乎到性命攸关。

   这几种情形交叉在一起,就会变得极为复杂:皇帝内心的最终决定,裕王心中的真实想法,众人的抉择,等等……

   故此,这档子事儿,还是尽量少掺和的好。

   “说起来,这段时间,微臣一直再琢磨一个问题:倭贼何时能彻底剿灭呢?”。

   仲逸见朱厚熜并不言语,他干脆直接说到抗倭之战上:“自从去了东南浙江、福建后,微臣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却百思不得其解”。

   略作停顿,朱厚熜长长叹口气:“你这个侍读,做的好啊。翰林院是什么衙门?不琢磨文人、文臣的事儿,还惦记着东南抗倭的战事”。

   答非所问、蜻蜓点水,显然被看出来。

   再这样,可就不行了。

   “一个做臣子的,对皇家之事……,不宜多说,朝廷有规制……”。

   仲逸微微道:“微臣虽是翰林院小小的六品侍读,但也有自己的差事,做好份内之事,才是最好的报效朝廷”。

   能看的出来,朱厚熜今日状态不佳,时而清醒,时而不是那么清醒,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还是留点神吧。

   “好吧,既然如此,从今以后,裕王府你就不要去了,就在翰林院吧”。

   朱厚熜终于使出了他皇帝般至高无上的权威。

   就这么一句,仲逸便少了一个差事。

   不和你商量、无需你同意,就这么定了。

   话是这么说,不过,仲逸却仅是一短暂的意外。

   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如释重负。

   裕王府,这篇就翻过去了。

   “好了,现在我们就说说东南抗倭之事”。

   朱厚熜反倒精神了许多,似乎对这个话题才叫感兴趣。

   好吧,仲逸也再无那么多的顾虑,说事就说事呗。

   “此次抗倭,微臣跟随右都御史、监军文大人,去了浙江、福建,领略到俞将军、戚将军等众将士的风采,也见识了倭贼的战法”。

   仲逸缓缓说道:“倭患多年,微臣觉得,其中有两点息息相关:倭贼与海禁”。

   海禁?

   仲逸还是说出了这两个字。

   或许他还有一层考虑,若此刻再不说,在朱厚熜这一块,就没有机会了。

   脸色虽未阴沉,不过朱厚熜神色却变得复杂起来。

   莫说别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六品,还是只身一人,提这样一个话题,似乎确实有点那个。

   “仲侍读,你这一天,脑子里琢磨的都是什么?”。

   朱厚熜干脆站了起来,这个举动,颇为令人意外。

   以不变应万变。

   仲逸一字一句道:“微臣只琢磨如何做好差事,其他的,没有多想”。

   “朕今天有些累了,改天再说吧”。

   仲逸见黄锦再次走了进来,缓缓将朱厚熜扶起,看来是真的要离开了,走了几步,黄锦还不忘向仲逸递给眼色。

   还不快走?

   出了大院,仲逸首先见到的,自然是李序南了。

   “这么久?都等你半天了”。

   李序南再次搓搓手,还不由的跺跺脚,一半是站久的缘故,腿麻。还有一半儿,是‘冻’的。

   还是先换过官服吧。

   北风呼呼吹,今日的太阳,似乎也不太给力。

   找家酒楼吧,尽量要安静一点的。

   现在距离晚饭的时间点还有些早,店里来来回回走的,大多还是店里打杂的伙计、跑堂之类。

   桌子早已擦得干干净净,板凳摆的四方正正,酒碗是酒碗,茶壶是茶壶,长长的筷子,插得像庙里签篓里的竹签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