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略

第446章 修桥忙又忙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105 2024-05-30 14:24

  次日清晨,雨渐渐停了,阴云却未退去,时阴时雨的状态,还是那个样子。

   凤凰山、南湖一侧,通往福州城必经之路的一段主道上,千余人正忙的热火朝,众人或手持铁锹、铁镐,或肩挑扁担,左右两筐,满满的泥土。

   兵器、战马放于一侧,此刻,这里就是‘战场’。

   没错,是千余名军士,此外,还有附近前来帮忙的匠户、村民。

   如此声势浩大,只为一件事儿——修桥。

   因此桥西侧高处有湖,当地人便称其为‘东桥’。

   前来修桥的,有俞大猷的属下,有戚家军,有英勇千户所的军士,有匠工、有村民。

   能来的,几乎全到了,若非场地容量有限,前来帮工之人,简直可以是人生人海,怕是要挤不下了。

   大伙忙得不亦乐乎,唯独有一人既不掘土,也不挑担,只是来来回回的走动,俨然,一个‘大工头’。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翰林院侍读、监军协理的仲逸。

   此刻,他全无监军之职,倒更像是个‘监工’。

   “大伙儿都听着,西边高处的南湖,就是你们的大水库,一旦决堤,洪水势必要冲下来,后果不堪设想,桥梁下游不远处就是石崖,到时,将士们行军也会受阻”。

   仲逸站在一处土坯之上,再次向众人大声喊道:“故此,我们要将东桥扩建为三个桥洞,务必要有足够的排水量,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任何意外,都耽误不了行军”。

   三个桥洞?

   看如今只是一个桥洞的架势,宽度已有百余米,再继续左右延伸,那该有多宽?

   此言一出,众军士立刻领命,匠工与村民们却窃窃私语。

   不过,议论归议论,手中的铁锹却不停的挥舞着,泥土如同烈日化雪般,越挖越少。

   一名老匠工走上前来,才走几步,却似乎想起了什么,急忙转身向一旁的军士问了一句:这位年轻的大人怎么称呼?……

   仲逸见此人向土坯走来,立刻起身迎了上去。

   “这位是仲大人吧?……草民有话要”。

   来人见了仲逸,立刻施礼:“仲大人,草民祖上匠户,过去修建过不少桥梁,如此修法,可不行啊”。

   看样子是个行内高手,仲逸急忙上前将其扶起,示意他坐到一旁的木凳之上。

   老匠工脸上立刻『露』出笑意:“大人如此随和,草民也就可放心直言了”。

   “老伯,但无妨”,仲逸连连谦让。

   “仲大人,照这么挖下去,三个桥洞,若每个洞口距离太近,中间的土坯难以牢固,若加以石块垒之,一时没有那么多石料,耗费也大……”。

   老匠工面『露』难『色』,不由的望望仲逸,见这位年轻的大人似乎并无制止的意思,他还是了一句:‘若每个洞口相隔太远,照目前的这样的挖法,三个桥洞的跨度,怕是超过二里地了’。

   嗯,仲逸点点头,老匠户的没错。

   相信,这也是其他村民的想法吧?

   “老伯,你的没错,不过,我们还是要继续向宽开挖”。

   仲逸缓缓竖起三个指头:‘三个桥洞横跨的宽度,不是二里地,是三里半’。

   三里半?

   “大人,莫拱形大桥,仅是掘土开挖三个矩形大坑,若横向太过宽阔,纵向太过高深,一旦桥面受损,人畜有危啊”。

   老头才缓和下来的脸『色』,立刻紧张起来:“若桥梁被冲垮,西侧有大水,东侧不远处就是石崖,此路就彻底不通了”。

   这话的,简直没『毛』病,真是行家里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点都没错。

   哎呀,仲逸似有顿悟,一脸的惊『色』:‘老伯的太对了,既然是这样,我们就更要加固桥梁了,绝不能被冲垮,否则误了军情,谁能担得起?’。

   什么情况?还能能好好话不了?

   老匠工不由的坐了下来,细细打量着仲逸:“这位大人,方才听军士们,你是翰林院的,……,很年轻啊……”。

   呵呵,建议不成,老头还是旁敲侧击了。

   这话的再明白不过:年轻人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此处人多眼杂,仲逸决定不与这倔强的老头纠缠。

   “老伯,眼下抗倭在即,军情十万火急,拓宽道路是军令,谁也不敢违抗,其他的事儿,只能等以后再了”。

   仲逸转而道:“老伯,你若真是为本官着想,为将士着想,就赶紧劝大伙抓紧时间修桥,万一决堤,就会误了大事儿……”。

   “既然是这样……”,老匠工略略思索一番,猛地起身而立,咬咬牙,干脆一句道:“好,就这么修,刚修的新桥,先支撑着,战事过后,再慢慢加固吧”。

   好好好,真是个识大体的好老头。

   ……

   “吁……”,一阵杂『乱』的马蹄声,地上泥土溅的老高。

   众人不由的循声望去,却见一队人马已来到桥头。

   为首之人,真是锦衣卫北镇抚千户石成。

   此外,还有俞大猷麾下一名千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