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室可兴

第351章 水淹晋阳孟德死

汉室可兴 长歌入汉关 2123 2024-05-30 14:46

  时间永是流逝,天下战乱不休。

   公元194年五月,大司马、都督青兖豫徐司州诸军事刘备仍旧未能攻下晋阳,士卒皆疲,有南归之意。

   最让刘备忧虑的是开始有零星士兵逃亡。

   望着高悬营门外的首级,刘备叹息不已。不死于战场之上,却死在军法之下,悲哉!惜哉!

   当日逄纪欲绕击绛邑,但翼城要道之大槐峪已被牵招先占,埋下伏兵。

   不料逄纪狡诈,军队分为三段,互不相连。在牵招攻其前军时,中军和后军陆续赶到,投入战场

   牵招兵少,未能彻底击溃逄纪前军,陷入苦战之中。

   守中郎将蒋钦亲自冲阵,方得以将逄纪击退。

   清点损失,虽杀逄纪兵两千多人,征虏军却损失一千多,伤筋动骨,得不偿失。

   由于战事激烈,冲上一线的多是勇将、骨干,损失较大。中郎将蒋钦、校尉管未皆重伤,无法指挥军队。

   牵招趁逄纪退兵之机,紧急修筑营垒,死死堵住大槐峪。

   逄纪以两万击五千,仍旧失败,恼羞成怒,拒绝文丑全军来攻的建议,数日后卷土重来。

   两军都打出真火,就在大槐峪陷入拉锯战,反复争夺,鲜血染红山峪,涧水尽赤。

   时间进入五月,天气炎热,雨水频繁,涧水暴涨,牵招据有地利,才勉强得以支撑。

   田豫以冶金校尉张既留守临汾,继续维护冀亭、稷山至安邑一线的粮道,又新增皮氏、汾阴、解县作为新粮道,不绝如缕,勉力支持着太原前线粮食不断。

   司盐校尉苏则本在安邑、猗氏之间的盐池负责盐务,也被田豫紧急调遣负责南线粮道。

   张既、苏则皆能吏,精明强干,组织丁壮,修筑甬道,力保粮道不失。文丑所派四出袭扰的小股士兵与张既、苏则等无日不战,虽有斩获,却难以破坏粮道。

   文丑派数千军至,张既、苏则便入城固守,暂不运粮。

   弘农太守徐庶派兵一千支援河东,进驻安邑,交由贾逵指挥。

   河东所处的压力传导到太原前线。刘备军可谓是内忧外患。

   刚接到消息由于赵云悄然南下,已解彭城之围,刘备还没来得及高兴,文丑就袭破东垣,进入河东。

   内有士兵厌战,外有粮道遇险,河东若为袁绍所夺,刘备大军欲归河南,恐不可得了。

   徐晃、臧霸、周贯等建议留偏师继续围困太原,先率大军击破文丑。徐晃、臧霸自告奋勇回援河东,称必斩文丑。

   刘备心动。

   贾诩、荀攸皆谏之道:“连日阴雨,汾水暴涨,晋阳垂破,奈何去之?

   主力若去,以曹操之能,偏师谁能敌之?

   若破曹操,大军挟胜南下,袁绍亦将破胆,何敢与我军硬拼?

   请刘公急攻晋阳勿疑!”

   回师救河东虽然稳妥,但为山九仞,岂能功亏一篑!

   刘备听了贾诩、荀攸之言,再次坚定攻取晋阳的决心。

   到了五月下旬,汾水的水位终于来到了预计的位置,刘备一声令下,决开拦河蓄水特意修筑的水坝,汾水滔滔,席卷而下,水淹晋阳城。

   晋阳城中水深及膝,不少房屋都被流水泡坏、倒塌。城中百姓哭声一片。

   晋阳被围已两个多月,粮食殆尽,士气低落,又遭水淹,已然是穷途末路。

   雨停后,烈日暴晒,水中泡着的饿殍、死畜发出令人作呕的恶臭,蚊虫肆虐,苍蝇飞舞。曹操军中士兵面容浮肿,多生疾病。

   就连荀彧也面色青白,咳嗽不止。

   曹操终于绝望,叹道:“我绝于刘备之手,莫非天乎?”

   水淹七日后,刘备军集中五十多架投石机,一时俱发,将一处被水泡软的城墙砸出一个缺口。

   刘备军发出震天欢呼。

   典韦、刘猛、许褚、臧霸,人人争先,猛扑缺口。

   刘猛甲衣尽脱,轻装上阵,跑得最快,率先登上缺口,手中大双刀挥舞,如同一只大螳螂,嘁里喀嚓,将缺口处曹兵尽皆砍死。

   众将一拥而入。曹兵一触即溃。

   朱樟率领扬武军士兵打开城门,放张飞、徐晃、张辽三支骑兵踩着洪水退去后的满地烂泥,进入晋阳城内。

   臧霸分兵去占四门,刘猛、典韦、许褚却埋头猛冲,扑向太守府。

   晋阳城大,三将率领三军,各沿一条道路进击。

   许褚迎面正碰到夏侯惇。

   黾池之战,李通重伤,后因此而死,许褚也被强弩射伤,若非张辽相救,差点死在夏侯惇矛下。

   如今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许褚一声不出,挥剑扑上。

   夏侯惇见水淹晋阳、投石破城,外面又有长围,知道已逃无可逃,但不到最后绝不甘心。

   乐进带兵进击,吸引刘军注意力,将典韦、刘猛都引去其他方向。

   夏侯惇护着曹操、荀彧、程昱、枣祗等向这边逃走,希望能自东门溃围而出。

   不料正碰到许褚。

   许褚在刘备军中资历不如典韦、刘猛,争路时争不过两人,被分派了一条偏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