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盘点历史:开局十大农民起义

第145章 十大意难平人物第十位:谭嗣同!

  “传庭死而明亡矣!”

   不知是光幕还是民间突然传出了这么一句长长的叹息,刹那间让得所观之人皆沉默下来。

   ……

   南宋

   辛弃疾和岳飞此刻竟是潸然泪下,他们本是久经沙场的热血男儿,可饶是如此,在看到孙传庭战死于乱军之中,心绪如乱麻一般。

   感同身受下,他们才体会到自己的壮志未酬,是无比苦楚和无可奈何。

   前者悲,后来者亦如是。

   ……

   清朝

   一些仁人志士揣摩片刻,苦笑一声,道:

   “其实,从孙传庭的死便可以看出,这崇祯帝虽然比那不靠谱的熹宗强一点,但也是个刚愎自用的主,多少武将冤死在了他手中。”

   “大明那时已经如同冢中枯骨,崇祯帝的所作所为只能算是亡羊补牢,可有些事操之过急,便会事与愿违。”

   “唉,可惜的是孙传庭这些忠贞为国的将士了,要为皇帝的错误付出生命的代价,可悲可叹啊!”

   ……

   在孙传庭的落幕下,各个历史长河中的有识之士都是为此叹惋。

   或许是有感而发,

   或许是见到汉人朝廷呈现倾颓之景,即将要被外族取而代之的无奈,

   亦或许是在见到历史宏伟的画卷展开,却是这般残酷之景时,作为如尘埃一般的小人物,无能为力的痛惜。

   总之,各花各有各花意,各人各有各人心。

   就在此时,光幕轰然大响,里面的场景再度转换。

   万千柄断刀横亘在地面,血液飞溅之中,赫然出现了一道脖颈插刀的身影。

   七尺之躯,血染长袍!

   面色坚毅,双目如炬!

   细细看去,那脖颈处有三十多道刺眼的刀痕!

   此时,各个年间的人们看到这幅画面,都是咽了口唾沫。

   他们不是没有见过死人,事实上,在兵荒马乱,易子而食的年代,什么样的死尸,什么样的惨状没有见过。。

   只是,这光幕中出现的此人,貌似是杀不死的!

   不仅仅是肉体,隐约之间,还透露着一种精神!

   ……

   【盘点历史十大意难平人物,第十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以我之躯,请民开智——谭嗣同】

   ……

   磅礴大气的声音如滚滚天雷一般在每人的耳畔炸开。

   秦朝

   嬴政见到那谭嗣同的发束装饰,很快便联想起来,是那清朝满人的着装,当下,自语道:

   “杀贼,杀的是那满族人吗?以性命的代价作为赌注,来唤醒被异族压迫的汉人,此举,太过草率了!”

   李斯微微颔首,似乎认同嬴政的意见:

   “这就好比是被猛虎压迫许久的家畜,即便是有一两只反抗,也不会掀起轩然大波。”

   ……

   汉朝

   刘彻脸上流露出悲伤之色:

   “最后一位了,都是一些惹人伤感的英雄人物啊!”

   东方朔揉了揉眼睛,他的关注点似乎是在于那“请民开智”这一句话:

   “百姓开大智,看来,异族已经将百姓的思想禁锢,开智,开智,难啊!”

   ……

   明朝

   朱元璋瞧见光幕上如此壮烈的一幕,面色也是变得肃穆起来:

   “此人应是汉人,按照光幕所说,咱的大明被那满清给占据,这谭嗣同杀的贼应该便是这些占据中原的鞑子,

   可,最后的结局却没有和咱当年一样,只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啊!”

   ……

   清朝

   龚自珍满目敬意,看着光幕上血迹斑斑的谭嗣同,掷地有声:

   “九州大地,并不全是蒙昧之人,这谭嗣同便是上天降下的人才!”

   ……

   【在一片混沌的晚清,北京的一处胡同府邸,谭嗣同来到了这个世间】

   【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坐上了湖北巡抚的高位】

   【有着如此显赫的背景,谭嗣同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凭借着一手极好的文章,被当时的大学究欧阳中鹄看中】

   【于是,谭嗣同拜其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很快被爱国教育所熏陶】

   【因此,对于真正对国有利,对民造福的文章十分推崇】

   【至于传统形式上的八股文,谭嗣同嗤之以鼻,在课本上大笔一挥,潇洒地写下“岂有此理”四个醒目的大字】

   【之后,他又外出求学,历经辗转多地,拜访了多位名师】

   【对于算学、格物致知学,以及外来的文化都广为涉猎】

   【就连当时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见到谭嗣同后,都对其赞不绝口,称其为可造之材】

   【在这个过程中,谭嗣同的思想已经转变为民主性】

   【然而,就在他想要深造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国仇家恨让他止住了脚步】

   【当时,清朝和日本在海上大战】

   【刚开始的时候,战况呈现一面倒的局势,清朝军队不断溃败】

   【身居幕后的慈禧为了她皇位的安定,一心想要向日本求和】

   【因此,即便是陷入重围的北洋海师多次击退了日军的猛攻】

   【但却迟迟等不来后方的支援,致使全军覆没】

   【紧接着,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便向日本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不仅将台湾割让出去,还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

   【此举使中原大地一阵沸腾】

   【谭嗣同听闻后,义愤填膺】

   【他回到了家乡,大力提倡新学,并设立学堂,广收弟子,希冀国家富强】

   【不久后,他又与当时参加会试的一千多名举人,向清廷上书,提出变法事宜】

   【在谭嗣同看来,清廷不顾四万万人民的意愿,向敌人乞和,是对人民的不忠】

   【不顾前线将士、国之大计,而贪图享乐,是对国家的不忠】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那边只有一个方法】

   【实行变法,救亡图存】

   ……

   战国时期

   各国的变法主导者似乎有些感同身受,在他们眼中,国家疲弊,的确唯有变法这一条路,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

   商鞅噙着嘴角,似笑非笑:

   “变法容易,但变法同样困难。”

   ……

   宋朝

   王安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霜白的鬓发随寒风飘舞,道:

   “变法固然有用,但主导变法之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

  喜欢盘点历史:开局十大农民起义请大家收藏:(www.xs4.cc)盘点历史:开局十大农民起义全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