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614章 无人嘲笑!

从八百开始崛起 汉唐风月1 2084 2024-05-27 01:44

  位于山背面反斜面坑道里的卫东来脸色很难看。

   他原本对坚持两天还信心满满,可看日军炮火攻击这阵势,他知道,自己真的是想多了。

   照这样的攻击力度,他能撑过这个白天,就是奇迹。

   日军的火炮或许攻击不到山脊之后的坑道,但日军的火炮已经寻找到角度,对山背后的通道进行轰击。

   卫东来知道,位于右翼山林里的日军虽然被友军挡住还无能对自己所在高地的侧翼进行攻击,可山背后的坐标已经被日军侦察兵所记录,他们的山炮和榴弹炮完全可以越过山脊攻击到高地之后的通道,一旦有增援迹象,他们就会以火炮对之炮击,那对于毫无遮掩的步兵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在3号高地没有失陷的极端情况下,后方是不会轻易派兵增援的,这一点,唐刀早在之前的作战会议上都提到过。

   至少在这个白天,他所能依靠的只能是高地之兵和后方炮兵阵地上的十余门迫击炮的火力支援。

   这或许并不是这名参军足有五六年老兵数年从军生涯中所遇到的最艰难战况。

   相比于两天前他绝望的看着千余同袍在胆小团长的率领下落荒而逃,仅留他一个步兵排对敌两千余人,目前这种战况原本要好很多。

   他手里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步兵排30余人,而是两个步兵连近300人。

   是的,在上3号高地之前,他这个新科连长就被唐刀指定为3号高地的最高指挥官,全权指挥3号高地的对日防御作战。

   这是从军数年的他从未指挥过的兵力,但卫东来一点也没有欣喜,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上高地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他肩膀上承担的,还不仅仅只是300条命,还有雪耻团剩余千余人的荣誉。

   他们已经把家乡父老的殷切嘱托丢过一次,这一次,却是万万不能再丢了。

   否则,千余人的父母妻儿因为他们这些人,将在家乡父老面前抬不起头来。

   或者说,不管是责任,荣誉或是生命,在目前之战况面前,都已经不那么重要。

   唐刀所摆出的阵势,就是要和日军决死一战!

   不退,会死!

   退,亦会死!

   对于卫东来这种高地上的最高指挥官们来说,生死之事都已经不在前三位之列,而是考虑如何在死之前干掉更多的日寇。

   唐刀最后和三位高地指挥官告别之前说过,国之军人,不是不可以死,但必须得死都有价值,如果阵地上每个人,能在死之前干掉三名甚至更多的日军,那这一仗,就算是全军覆没,也是赢。

   不是第23集团军需要这样的战损比来彰显川军的威风,而是,目前之中国需要。

   日寇此次入侵,大军铁蹄已经占了华北,占了淞沪,兵锋所指,不管荒芜繁花,尽成焦土。

   在许多百姓印象中,日本人很强,强到他们只需要一两万人,就可以把拥兵数十万的东北军吓得一枪不放就丢了整个东北,强到十几万人就攻克了数十万重兵投入的淞沪。

   老百姓没读多少书,不懂什么高层策略失误误国,他们很实际,就看谁赢谁输,谁战死的人多谁就输。

   现在,中国军队就在不停的打败仗,死伤数目亦是触目惊心。

   日寇两路兵锋已经直指金陵前后,这也是金陵不可守亦必守的道理之一。

   那么,就在金陵之后百里的这座大山里,这里第23集团军之麾下4000余能战之兵,和日寇西进兵团前锋万余人战上一场,看谁够硬,看谁死的人多。

   看谁死的人多!

   卫东来或许永远也忘不了唐刀那双看似平静却杀机森然的双眼,以及从牙缝里龇出的令他全身汗毛都森然战栗的冷语:我,你们,以及站在这里的所有人,就算全部打光死光,也要让他第国崎支队或是第18师团失去战斗力,永远。

   我独立营、雪耻团合145师残部共4000人,若能依托阵地一换三,就是近人,如果华夏祖宗显灵我们的运气再好一点儿,他一个师团能战之兵又还能残余几人?

   老兵都死绝了,就算用新兵补充满编制,那还有能有先前几分之一的战斗力?

   末了,唐刀还笑了,指指在山风中枝叶轻轻摇曳着的青山道:“古人云:青山有幸埋忠骨!我给大家伙选的风水宝地还不错吧!就是便宜日本人了,让他们也蹭了点好处,不过,大家伙儿到地下可也别忘了,把狗日的撵远点儿,别跟在后面看着烦人。”

   搁往常,咋说军官们都得乐一乐,可那一刻真没人笑,就连李九斤那张皱巴巴的脸都绷得紧紧的。

   老实说,卫东来从未见过这样的长官,对敌人狠,对自己也够狠。

   原本寂寂无名的老鼠山,竟然是他给4000余中国人和更多日本人准备好的墓地。

   不过,想想这位的过往,卫东来多少也有些懂他。

   这应该也不是他第一次在绝地之中战斗了。

   上次在四行仓库,更是坟墓中的坟墓,人家这位不也带着一百多号人和日军一个步兵联队战斗了好几个昼夜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