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

第610章 碾压时代的巨着

  崇祯二十年三月十二,崇祯接到了李若琏发来的密信。

   王承恩念完密信的内容后,崇祯皱着眉站了起来。

   李自成死了,张献忠也死了。

   按理说两个内患已除,他应该高兴才对。

   可是他不但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反而心中有一丝怜悯。

   无论历史上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做过什么,在面对满清时都没有妥协投降,而是誓死抵抗。

   这是他们的气节!

   尤其是张献忠,他在临死前高举民族大旗,交待四位义子投降南明反抗满清。

   明朝遗民顾山贞在其史料书籍《客滇述》中记载了张献忠的话: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皇爷...”王承恩看了看手上的信,又观察了一会崇祯的情绪后低声问道:“李指挥使在信中询问如何处置献贼和艾能奇的尸首,另外张献忠的幼子和刘文秀正在押往京师的途中。”

   崇祯长舒一口气后说道:“献贼和艾能奇的尸首示众后就地掩埋。献贼幼子犯连坐之罪,刘文秀犯杀人之罪,二人到京后押到镇抚司诏狱,秋后问斩。”

   先给他们定好罪名,杀或者不杀等到秋后再说。

   王承恩边点头边在信中快速记下。

   崇祯说完这句话后忽然想起另外一件事,他伸手翻阅桌子上的公文。

   “皇爷找什么?奴婢给您找...”王承恩凑上前来问。

   “朕记得昨天三法司送来了曲阜献城一案的结果,怎么找不到了?”

   王承恩在堆积如山的龙书案上抽出一个题本摆到崇祯面前:“皇爷是这本吗?”

   崇祯翻看题本仔细查看。

   崇祯十七年建奴入关劫掠,多尔衮虽然兵败,但是多铎仗着兵力优势从墙子岭叩关而入。

   八万大军从北直隶一直南下到山东。

   曲阜守军不战而降,衍圣公府亦在此时遭到劫掠。

   建奴退兵后曲阜守备何顺,曲阜知县孔弘毅被押解进京问罪。

   在经过漫长的审问后,三法司终于定罪:

   曲阜守备何顺犯投敌失城之罪,判斩监候。

   曲阜知县孔弘毅是何顺的共犯,也是斩监候。

   斩监候是指判处犯人死刑但不立即执行,关进监狱等候秋后问斩或皇帝复核。

   看着两人的名字,崇祯心情有些纠结。

   他巴不得曲阜知县孔弘毅早点死,可又不希望何顺死。

   毕竟衍圣公府被劫掠有他一份功劳。

   “批红吧,秋后问斩!”崇祯把题本甩给了王承恩。

   乱世当道,法治尤为重要。

   他身为大明皇帝更不能打破这个原则。

   否则地方整个大明的法治体系会十分混乱!

   他起身离开大殿思考一会后嘱咐王承恩:“秋后前提醒朕,太子诞子既是朕的喜事,也是大明的喜事,朕到时候要大赦天下。”

   “奴婢遵旨。”王承恩掏出小本,用红笔在上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月的最后一天,王承恩小跑着来到崇祯身边低声道:“皇爷,宋应星奉旨进京了,现已到达皇城门外。”

   崇祯大喜:“快宣!”

   宋应星对崇祯和大明来说可是一位宝藏级人物。

   其他的成就暂且不提,仅《天工开物》这本巨着就能碾压整个时代。

   《天工开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书籍。

   后世外国学者称此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高。

   宋应星本人仕途十分坎坷,先是六仕不中。

   后来好不容易被吏部铨选为浙江桐乡县令,结果老母病重,宋应星不得不回乡服侍。

   (铨选是一种选官制度,由吏部根据官缺选补官员,有资格参加铨选的包括但不限于考试通过、捐纳或恢复官籍之人。)

   随后他在县学当了四年教谕,因为成绩好被选拔为推官(正八品),辞官后又出任亳州知州。

   崇祯十七年正月,宋应星无意仕途辞官归乡。

   崇祯在李自成兵败北京后屡次召他复仕,结果宋应星均以年事已高为由推辞。

   无奈之下崇祯从科学家的共同点入手。

   科学家有什么共同点?

   求知,求真!

   于是他给宋应星写信中说《天工开物》中有许多错误,坑骗了不少人。

   《天工开物》成书于崇祯九年(1636年),初刊于崇祯十年(1637年),距此已经十年之久。

   当宋应星得知自己辛苦创作的书被质疑后顿时坐不住了,从江西一路赶到北京,打算和崇祯当面对质。

   乾清宫门外。

   年已六旬的宋应星抬腿迈过门槛,来到大殿之中。

   他向上看了一眼,终于见到了大明皇帝。

   为官十余年,别说见皇帝的面,就是这皇城他都没来过。

   他在观察崇祯的同时,崇祯也在观察他。

   宋应星很瘦,不是那种病态的瘦。

   他头戴书生巾,身穿布衣,头须皆白,给人一种精神干练的感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