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姐姐上线了……
最近,她总听阿彤提到《法华经》,但对于此经不知所以然。阿彤已皈依佛门,修行善心。她觉得,常常读诵这部经的人,常无忧恼,又无病痛,相由心生,面容祥和。
阿彤家里世代做药材生意,她对《法华经》深信不疑。
这一天,红娘姐姐跟阿彤来到法源寺,听长老讲经,若有所悟……
北京坊间有个说法:“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相比于雍和宫、潭柘寺、万寿寺等名寺,这间法源寺的名气和规模都要小得多,那它凭什么敢说是半部中国史呢?
第一,这所寺院竟然是由唐王李世民亲自修建的!它名为法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其历史甚至比北京城还要早上六百多年。相传当年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时,在回师途中曾下令要在幽州南部建造一座寺庙,以此来悼念那些阵亡的将士,并赐予了“悯忠寺”这个名字。然而,这座寺庙的修建工程却持续了整整五十年之久,一直到武则天执政时期才最终完工。
度娘补充,法源寺的前身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完工。辽南京时期曾因幽州大地震而被毁,咸雍六年(1070)辽国皇帝下诏修复,之后改称“大悯忠寺”。
时至今日,在法源寺山门前的广场上仍然屹立着一尊“唐悯忠寺遗址”纪念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这段悠久而神秘的历史。
其次,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时代的风起云涌,经历了无数次的更名改姓。唐朝末年,名为顺天寺;辽代时,更名为大悯忠寺;明朝时期,又改为崇福寺;最后,清朝雍正皇帝将其正式命名为法源寺。
度娘补充,清代,朝廷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又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名为“法源寺”。
1920年1月,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到此参加悼念恩师杨昌济的活动(杨昌济是毛泽东老师,其女名叫杨开慧,是毛主席夫人,所以杨教授其实也是毛泽东的岳父),所以解放后的法源寺格外受重视,政府出资进行全面整修,并多次拨款修缮。
这座古老的庙宇,承载着千年的岁月痕迹,见证了朝代更迭、世事变幻。唐朝末年,这里曾遭受过安史之乱的战火洗礼;北宋靖康之耻后,这里成为困龙所在地,宋钦宗被囚禁于此,一个有井的院落,貌似“坐井观天”的成语由此而来。
北宋靖康二年,也是金天会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北宋国都东京汴梁,徽、钦二帝成为俘虏,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也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金兵押解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以及大批人员物资北上回金国时,曾在北京停留,关押宋钦宗赵桓的地方就是法源寺,那时候的燕都称幽州。(曾有人说徽钦二帝都被关押在此,也有人说,宋徽宗赵佶早于儿子两个月到的北京,被关押在琉璃厂附近的延寿寺。)历史无法考证。
相传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在法源寺居住过一段时间,并在这里组织了一系列的变法活动。而袁崇焕则被认为是明朝末年的爱国将领,他曾在抗击后金入侵时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却因得罪权贵而被处过。据说,袁崇焕在临刑前曾在法源寺停留,并留下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首诗表达了袁崇焕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同时也展现了他忠诚爱国的精神风貌。
也曾有人比喻康有为梁启超时代六君子的高洁,与法源寺的丁香精神一样。
而到了近现代,齐白石大师也曾在此居住,奠定了他在北方书画界的地位,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每一次的变革与传承,都让这座寺庙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台湾李敖先生写的法源寺小说,改编成了话剧,让法源寺再一次名声海外。
第三点就是它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寺庙的各个角落都保存着皇家敕碑和诗文石刻,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具有极高的价值。比如,在安史之乱时期,这里留下了一篇名为《无垢净光宝塔颂》的文章,这是中国古代唯一一篇从左至右书写的碑文。
此外,还有一块元仁宗时期的《圣旨碑》,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圣旨中的文字竟然使用了白话,例如“不怕那什么”这样的表述,充满了元代的时代特色。
第四,法源寺虽然规模较小,但它的建筑形制和布局却非常严谨整齐。从天王殿到藏经楼,各个殿堂依次沿着中轴线排列,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些古建筑大多是清代重修的,而各殿内供奉的佛像则大多是明代的珍贵遗产。其中,布袋和尚、韦驮菩萨、华严三圣、五方佛等佛像都展现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