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酒酣耳热,酒足饭饱,个个摩拳擦掌,想直抒胸臆,大展身手。
有人很快就有了,拿过一张纸铺好,正要取笔,却觉得不大对劲。
他复又把那张纸拿起来,左看右看,不住的摇头、点头,点头、摇头。
这是什么纸,怎么能做的这么薄,还很有韧性,摸着纸面平整,瞧着样子,应该不错。
他琢磨良久,怕自己把想好的诗忘了,随即又提起笔,蘸饱了墨汁,挥毫就写。
“《山中初夏景》
初夏山林展翠裳,大水车转韵悠长。
大石磨旁时光缓,瀑布如银挂壁梁。
深潭潋滟波光闪,秧苗青青映暖阳。
文人漫步诗兴起,农夫劳作笑声扬。
清风拂面心神醉,惬意山中好景光。”
众人皆赞。
旁边一人笑骂道:“你这小子,怎地跟我想的诗如此相像?”
“你也写出来,我们品评品评吧。”旁边的人都起哄。
那人推脱不过,也写下来。
显然他拿纸的时候,也对那纸很感兴趣。
只不过众人催促的紧,他只好凝神提笔,先写诗:
“《山中初夏》
山中初夏韵无穷,绿树阴浓掩碧空。
瀑布如银飞白练,深潭似镜映青蓬。
秧苗漠漠铺郊野,大石磨盘立草丛。
闲坐文人思妙句,农夫劳作笑迎风。”
众人看了,哄然一笑,果然有些像。
很快一篇篇诗文出炉。
炫墨一张张纸看过去,虽然点着头表示叹服,但其实心中不服。
这些诗词写景虽美,抒情泛泛,但缺了些意境。
崔夫子正想提携得意门生,眼见这么好的机会,定然不想错过。
于是捻须道:“炫墨,钧墨,你们可有了?”
炫墨知道夫子的意思,心里一直在打腹稿,沉吟一刻,缓缓读道:
“《初夏山中岁月》
深山初夏景光妍,农人艰难亦欣然。
扶老携幼行岭路,垦荒开地种良田。
朝迎晨露忙稼穑,暮伴余晖理陌阡。
岁月悠悠情未改,终将困境化诗篇。”
众人皆惊,这首七律,技巧虽稚嫩些,写景不多,但胜在抒情。
小小年纪,知稼穑之难,懂民生之艰,好诗,好情,好胸怀!
崔夫子默念几遍,颇为得意。
又示意钧墨写来。
别人见钧墨只是个五六岁的稚童,心想这崔人杰真是有意思。
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数还在玩泥巴,字都认不全,何谈写诗?
不料钧墨也学兄长皱眉沉吟一刻,然后舒展眉头,显然也有了。
“《初夏瀑韵》
正逢夏初四月八,瀑泉涌处众流哑。
冲天气势破云崖,半壁皆披玉练纱。
飞沫如烟迷远岫,奔涛似雪映朝霞。
心怀壮志凌千仞,欲揽风光绘壮华。”
此诗一出,满座哗然,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都是写的全景。
他只写了瀑布这一处最为突出和震撼的景色。
他也是写景并不突出,但这冲天的强大气势,把大家都惊得掉了下巴,好半天都没人敢说话。
他们都沉浸在这首诗带给他们的震撼中。
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但一细想,又理不出头绪。
只好假装或喝酒吃菜,或低头思索,谁都不肯第一个说话。
“好,好诗。”
山头上一声炸裂,把大家都从思绪中拽了回来。
待回头看去,一男子身穿玄色利索短衣,身高约有六尺,络腮胡子,长发束起,只扎了一根玄色带子。
他坐在一个大石头的石尖尖上,衣袂飘飘,仿佛风一吹就能吹下来。
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酒葫芦,正兀自饮着。
如果他再换一袭白衣,就跟神仙一样的了。
待再去细看,他已蹬了一下脚,从大石头上,飘然落下。
他落到了钧墨身旁,对炫墨和钧墨道:“你们的诗都很好,我喜欢。
来,我今日也来凑个热闹,写一首酸诗。”
说吧,走到石桌前,提笔挥毫,一蹴而就:
“《山中抒怀》
初夏山林翠色浓,清风相伴入怀中。
白泉石上潺潺响,绿树阴边郁郁葱。
侠客豪情倾美酒,珍馐快意啖肥红。
挥毫泼墨诗成韵,自在逍遥乐未穷。”
好家伙,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啊,随便一个山中粗汉莽夫,竟然也能写诗。
还写得,咳咳,差强人意吧。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来者何人。
崔人杰大笑道:
“任老弟,请你你不来,现在倒来聒噪。”
嘴里虽说的话十分嫌弃,却语气亲昵,态度和蔼,看来是崔相的故交。
在座的,都是人精,纷纷起身见礼,夸赞好诗好诗。
这一个插曲,把钧墨的诗里的明显意图,遮掩了过去。
虽然表面上遮掩过去了,但有的人心思就活络了。
这崔相,还真是不拘小节。
他被贬出京日久,如今圣人宽厚,想要赦免他,甚至召回重用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