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晚清古董之墓靴风云

第150章 类银似雪的邢窑

  这个拿着邢窑的人是个盗墓贼,刚刚挖出来不久,他是来陈府考验大家眼力的。

   即使六爷,不认真看东西一样会走眼!

   鉴宝,不仅套路和人情世故,还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性。

   邢窑和定窑,在古董行里,都说晚唐五代邢窑定窑不分家,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两个窑口还是有区别,定窑胎骨发硬,邢窑发软,修胎也不一样。

   而且还有很多工艺差别,只能说写这句话的人是个二货,不求甚解!

   度娘说邢窑是中国古代北方烧造瓷器着名的窑场之一,是唐代烧造白瓷的中心,是唐代七大官窑之一。

   邢窑与越州青瓷并称为南青北白。

   这个它写的不太准确,唐代时候,南方并不是青瓷天下,而是北白南黄。

   南方安徽的寿州窑生产的黄瓷才是名瓷,包括湖南的长沙窑。

   以后章节,写到张文龙东南亚南海沉船寻宝,那些南洋沉船里的瓷器基本都是长沙窑……

   到了宋代,耀州窑和龙泉瓷鼎盛繁荣,才是青瓷天下!

   治学严谨很重要,我一个醉鬼写小说都追求严谨,勿论出书育人?误人子弟!

   我鄙视欺世盗名的砖家!

   所以,写小说的人也不要太依赖度娘,毕竟,很多娘也许是后娘。儿子都可能是后妈生的,或者隔壁老王的,要学会研究和动脑子辨别真伪……

   我喜欢:谨言慎行,多思明辨!

   这是我自己设立的座右铭。

   邢窑始烧于南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

   北朝时期,邢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工匠们不断精选铁含量较低的原料创造出原始白瓷,之后又逐步发明了化妆白瓷。

   隋朝时期,邢窑开始由青瓷向白瓷转型,逐渐向细瓷过渡。

   初唐时期,邢窑是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厂。

   中唐时期,邢窑达到极盛时期,精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瓷器的质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器物种类增多,制瓷工艺达到了纯熟的地步,产量大大超过隋代细白瓷,以至进贡皇室,远销海外。

   细白瓷为邢窑的精品,其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纯白光亮:"类银、类雪"。

   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里姓李的写错了,带盈字的邢窑是武则天大盈库专用的瓷器,算贡瓷,官窑的鼻祖。

   所以,读史书也要辩证得看,不要人云亦云,要拿证据,要敢于颠覆历史……

   五代时期,邢窑瓷器基本完蛋了,因为更多的精良瓷器在南方出现。

   那时候,才是南青北白的时代!

   类银似雪,多好听的形容词!

   有着梁风飞刀一样的诗意,

   像我们逝去的的青春……

   像那个初夏邻家女孩洁白的连衣裙……

   天已经快中午,大家去吃饭,吃完饭,接着赛宝。

   游客们在陈府的园子里游逛,也互相交流和交易。

   这可能是现在古玩交流会的雏形。

   他们看着这些关着的老虎好奇,其实即使老虎皮,野生的和养殖的鉴别区分都有区别。

   野生的老虎毛硬,养殖的老虎皮毛很软,传说虎骨放在狗子面前,狗会吓跑,这是血脉基因压制。

   我一个朋友在国外弄的孟加拉虎骨放在狗子面前,狗子叼走了,嚼了……

   看来传闻不可信。

   下午,接着赛宝,陈二爷和六爷都有点疲乏了,每一个藏品一一过目。

   六爷上午看走眼了,心里歉疚,下午认真的给每一个藏品鉴定。

   陈龙嫌弃天热,午睡,没出来。

   张文龙陆续买了一些喜欢的古董,买了十几件,出的价钱不低,他脸皮薄,不好意思讲价。

   不过他买的都是真古董,而且很有价值,买到手就翻倍的赚。

   四哥和老李,查干几人也都买了不少古董,四哥娶了媳妇,他要学着淘宝养家。

   这些年,他在六爷跟前,本来应该学的古董最多的,可是他懒得学,天赋也差。

   不过,现在他知道不懂不要紧,可以跟着买,知道识人就行,他信任六爷的眼力,六爷说老的,他就付钱买下。

   这时候,一个藏家拿着一个青花瓷的梅瓶出现在赛宝台。

   梅瓶,亦称经瓶,中国传统器型之一。

   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因梅瓶瓶体修长,口小适宜插梅枝而得名。

   梅瓶最初是作盛酒或其他液体的用器,宋时称经瓶,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各地瓷窑均有烧造。

   宋代梅瓶器型比例匀称典雅。元代梅瓶继承了宋代梅瓶的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除了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棱梅瓶等等。

   明清梅瓶在器型上与宋元时期略有区别,明代梅瓶肩部较丰,颈部肥硕。而清代梅瓶,肩丰硕而挺括,颈部内收,至底部处又微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