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第791章 大佬,你在说什么啊?

  谈到个人,有被利用的价值是一种幸运,起码代表着有所价值,并非废物到当纯粹的造粪机器。

   论及到国家的层次,没有哪一方愿意被利用,只是对于小国或弱国也需要有利用价值。

   杞国的实力比之曹国更加不如,全国人口大概是六七万的样子,两地的城池也就三座。

   什么两地?杞国目前分成两块地盘,中间被鲁国从下和齐国从上间隔开,相隔的距离还挺遥远。

   杞国都城所在地在东,另一块飞地在西。

   以地理位置来算,杞国西边的飞地大约是在现代的新泰市一带,都城“淳于”所在地则是在滩坊市南边。

   另外,姑容是“号”不是“名”,杞国之君的名叫丐。

   用“号”来称呼在春秋时期挺正常,例如寿梦也是“号”,并不是名。

   楼令也有“号”,只是他非常不喜欢。

   什么“号”让楼令不喜欢?因为“号”叫司马。这个“号”是那一本《司马令》产生的影响,不出意外他在史书上绝对会留下司马这个“号”了。也许日后楼氏也会分出一个叫司马氏的小宗。

   如果不是被楼令横插一杠子,晋君周还是杞君姑容的妹夫来着。

   什么情况?年纪轻轻的晋君周竟然会是垂垂老矣杞君姑容的妹夫。多么正常的事情,晋君周的妻子可以是杞桓公很小的女儿啊。

   从那一点也能够看得出晋周登上晋君之位全是意外,要不然婚姻情况会显得更加门当户对。

   只不过,其实也没算差多少,楼令这个版本的晋君周一样娶了姒姓女子。

   原来的历史上,并不强大的杞国几乎是咬牙参加了晋君周领导时期的对外所有战事。仅是从这一点来看,杞国可以说是无愧于晋国的姻亲之国,很支持晋君周的霸业了。

   在楼令成为晋国的卿大夫之前,鲁国一直试图吃掉杞国在西边的飞地。

   等楼令成为晋国的卿大夫之后,鲁国还是没有多么收敛,直至惹到郤氏被狠狠教训一顿才消停。

   鲁国连郤氏都敢连续招惹,怎么会怕了刚刚崛起的楼氏,对杞国的企图不收敛就对了。

   尽管杞国并不强大,在山东这一边也不算弱到垫底,有楼令在当靠山还无法让鲁国收敛,能够知道鲁国到底多能蹦跶了吧?

   事实上,鲁国从未消停,尤其是一直在尝试和平兼并山东小国。

   怎么个和平兼并的方式?说白了就是鲁国不想付出,一方面游说想要兼并国家的君臣,另一方面不断骚扰晋国君臣,期望用兵不血刃的方式得到扩张。

   看着好像很癫疯的样子?问题不是。

   和平兼并对于鲁国来说是老玩法,他们在周公旦时期常做,后来也成功了几次,直至春秋中期都还又成功了一次,也就是晋国允许鲁国兼并掉一个叫颛臾的国家,颛臾国在晋国确认交给鲁国之后也未进行抵抗。

   搞笑的事情是什么?鲁国在掌控颛臾国之后自己玩脱,导致颛臾国又脱离了鲁国的控制。

   所以了,要说楚国先控制某国庙堂,后面再实施吞并,其实就是跟鲁国学的。

   一个堂堂正正称呼自己是蛮夷。

   一个动不动就以“君子之国”自称。

   他俩一直在干同样的事情。

   然而,世间不就是充满这种荒诞吗?

   楼令进驻“淳于”之后的第六天才见到莒君密州以及莱君义疏。

   莒国和莱国的国君,他们的名听着充满异域风格就对了,毕竟是东夷体系的根脚。

   说是异域风格好像也不怎么对,至少在春秋时期是不对的。

   莒国是嬴姓之国。

   莱国是妘姓之国。

   看到两个姓氏有什么共同点没有?他们都是女字旁,乃是上古八大姓之二。

   姬姓其实也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归根结底来讲,其实都是有着相同的传承背景,谁都没有比谁高级。

   后面姬姓变成华夏正朔,无非就是变成了天下共主而已,八大姓其中的几个姓则是因为受到排斥被“开除祖籍”了。

   类似的现象其实是成了后面各个王朝制造了便利,例如草原上的匈奴就让司马迁强编乱造,说是华夏苗裔的一支。到了现代考古验证DNA表明,匈奴并不是华夏苗裔,其实是属于石板墓文化族裔的一支。

   西汉进行舆论混淆当然是为了融合匈奴人,让匈奴人为西汉效力。确确实实也是取得了成功,只是成功了一部分,要不然就没有什么南匈奴了。

   在宗周阶段,姬姓王朝一开始为了独特性选择将“远房亲戚”往外推的模式,中后期才又进行了接纳,证据就是好多东夷体系的国家被认可为分封的诸侯国。

   到了楼令的这一阶段,华夷大防从血缘上已经几乎崩坏,转为用“文化”来进行区别。

   “莱侯,莒子。”楼令见面用爵位问候。

   两个国家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爵位也得到了宗周的认可,他们在宗周初期可都是当时的大国。

   “楼上卿。”X2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