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第561章 知道什么叫强大了吗? shuhaige.net

  “他们怎么了?”

   “不知道啊!”

   “临阵跪地,不会是要投降吧?”

   “看着像是在进行祈祷。”

   关于祭祀文化,诸夏文明跟其他文明一样,很早之前就出现了。

   进行祈祷这种行为,拥有宗教的文明都会干,只是表现出来的姿态不一样而已。

   只是,晋人在临阵会祈祷,算是第一次被吴人所知晓。

   同样的事情,吴人或晋人在战前都会做,比如说让巫进行占卜,得到的结论一定相同。

   “我们杀上去吧。”

   “杀啊!”

   吴人当然有属于自己一套的礼仪或道德,只是不一定与列国相同。

   在他们看来,要开打了晋人还跪地祈祷,不正是给予痛击的最佳时机吗?干起来一点心理负担都不会有,真的成功痛击晋人,事后还一定会极尽嘲笑。

   吴国的三百勇士,有一个人带头,其余人被带动,蜂拥着朝正在战前祈祷的晋人发起冲锋。

   那一瞬间,知道怎么回事的围观者无不哗然。

   现场的哗然声出现,倒是搞得吴人莫名其妙。

   “这些家伙在鬼叫什么,怎么一个个看上去很震惊,还对我们挤眉弄脸?”余眛不解归不解,能够看出列国之人的幸灾乐祸。

   诸樊哪能知道怎么回事,只是感受到了来自列国之人的恶意,抿着抿嘴唇,一脸不善地说道:“他们瞧不起我们。”

   列国众人可能瞧不起吴国?

   只不过,他们这一次真不是凭空看不起,完全是嘲笑发起冲锋的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他们要倒霉了。”华元尽量不将幸灾乐祸表现得太明显。

   向戎挽着胡须,说道:“是要倒霉了。”

   宋国君臣现在的意志很统一,不想吴国来跟自己争夺晋国的“宠爱”,看到吴人要倒霉就很高兴。

   列国的人,他们讨论的话题跟宋人差不多,认定吴人绝对要倒霉了。

   即便是楚军,他们也不会在晋军战前祈祷阶段进行干扰,别说是全军展开冲锋。

   这是因为楚军吃过相关的苦头,也就是吃苦头之前的楚军不知道干扰晋军进行战前祈祷,将带来什么后果。

   那干扰晋军进行战前祈祷会有什么后果?

   正在进行战前祈祷的楼氏私军,他们看到吴人在自己祈祷的时候发起冲锋,先是感到一阵错愕,随后加快祈祷的速度,站起来之后一个个精神气陷入狂化。

   晋军的战前祈祷也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

   知道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最不好惹吗?反正某些狂热分子要算其一。

   “杀!!!”

   出战的晋军却不是一窝蜂往前冲。

   他们以战车打头,缓速向前推进中加速,随后变成驰骋。

   吴军也有战车,只是数量比较少,并且由于缺乏集体意识的关系,很多步兵在冲锋途中超越了战车。

   多数国家都规定步兵绝不能在冲锋状态下超越战车,违反的人哪怕没有死在战场上,事后也会被砍掉脑袋。

   这一项规定在晋国尤其严厉,曾经的韩厥就拿公族封君的子嗣来明示严厉到什么程度。

   双方在进入弓箭可及的射程之后,晋军一方战车上的弓箭手率先射箭,针对目标当然是吴军的战车组成员。

   随后,第二批射箭的是携带弓的晋军,分别是甲士与专职弓箭手。

   晋军射了两轮才轮到吴军用弓箭反击。这个是吴军使用竹弓,由于制作弓与矢的工艺限制,确实是射程比较短。

   使用木弓,弓身的材料越好,张力就越强,射程自然也就越远。

   晋军当然也有使用竹弓的弓箭手,只是卿位家族的木弓极多,尤其是获得了“韩”地的楼氏。

   因为射箭的时间差距,他们还是在互相冲锋的状态,晋军射了三轮箭,吴军只是射了一轮。

   射了三轮箭的晋军,他们给吴军造成约四十人左右的死伤。

   一百三十人射三轮箭,一共杀死杀伤四十人左右。射四百支左右的箭矢有那样的成果,讲事实就是不算少了。

   一支箭消灭一个敌人?起范之前的养由基都办不到,其他弓箭手更不能。

   无论是什么远程武器,只要是成规模的部队进行使用,多数落空才是最正常的现象。

   吴军射出一轮箭矢的数量约是近百?给予晋军造成的伤害只有个位数的伤员,并且伤势并不严重。

   那是吴军的箭矢命中目标也是前方的甲士,只有一些靠得比较近的弓箭手被命中。

   两边的战车刻意针对,第一轮交锋之中,吴军仅有的四乘战车被全歼。

   那是晋军弓箭手和出战的六乘战车,他们一致针对冲在最前面的吴军战车,一共有三十六名弓箭手针对四乘吴军战车,平均九名弓箭手针对一乘吴军战车,每名弓箭手起码射了三轮以上,三十支箭前后针对。

   射箭嘛,距离越近肯定就越准。

   吴军的战车是用牛来拉,速度比用马拉慢了许多。他们的战车看着也落后于中原列国,车组成员并未披甲,靠近晋军十步以内之后,车组成员就被晋军弓箭手点名全部射倒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