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第833章 真打啊???

  郤至的这一支部队并非完全跟外界失去联系,只是他们获得消息的延迟性比较高,必须是楼令那边通报才能了解到相应信息。

   而楼令想要知道郤至所部在哪,得是郤至有提前进行联络,否则楼令派去的人不好找到。

   那样一搞,各部之间别想保持信息通畅,很多时候能不能联系上纯粹要靠运气。

   没有电子设备,确实是这样子。

   哪怕是有电台,能不能及时联系上一样是看运气。

   到了信息时代,看得则是信息反制手段了。

   从陈国和蔡国临时南下的楼武所部,他们跟邗国的楼令进行联系需要二十天以上的时间。

   这样一来,楼令掌握了楼武所部的动向,再向郤至进行通报,速度最快也要耗时一个月以上。

   其实,那样算起来已经非常快。

   主要是楚国没有设置拦截。

   如果楚国有派部队拦截晋军的通讯,给予晋军带来的未知性就要增多了。

   楼令可不是让郤至率军西进就什么都不管,他有派小股部队渡江,帮西进的部队在大江南北拦截楚军的通讯人员。

   战争打得是什么?反正对信息度的掌握,一般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吴地的楚军,他们要先尝试能不能将“梅里”攻取下来,子庚派回去联络都城的人员只有一批,他们遭到拦截全灭。

   子庚要等上至少四十天,才能够确认都城那边有没有收到示警。

   四十天过去,其实吴地的楚军有没有回援都算迟了。

   那是他们能不能回援不止看吴军会不会反扑,一样要顾及大江北岸的晋军有没有追上来。

   从全局来看,子庚在发现有晋军向西进发而没有马上回援都城,其实已经决定了这一场战争的走向。

   在对战略没有相关概念的时候,多数人只能顾及到眼前,通常要等忽视的恶果显示出来,才会感到追悔莫及。

   楼令在确认吴地的楚军没有马上回师之后,他基本上就认定楚国有苦头吃了。

   没别的,简单就是楼令胜在对战略角度有更多的了解。

   处在“战争迷雾”的郤至压根没有感到紧张,对他来说事情很简单,只有在跟楚军实际交战之后,他们才有胜负可言。

   至于说遭遇埋伏之类?那也要楚国有能力集结出五万以上的大军,要不然西进的晋军顶多就是损失前锋,主力尚在的前提下,楚军失去了突然性,一点都不让郤至怕的。

   郤至的情绪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无知者的无畏,另外的人却会被那种无畏所感染,生出“主将都不怕,我们怕什么”的情绪。

   恐惧会感染,个别人的勇气一样会激励更多的人。

   因为没有遭到拦截,所以晋军在“雍濋”附近顺利渡过了汉水。

   渡过汉水的晋军以士鲂所部为前锋,整体上保持日行八十里的速度向楚国都城“郢”持续逼近。

   晋军抵达“雍濋”算是进入楚国的都城圈,继续推进会看见很多的城池和村庄。

   楚国的城池不算少,只是互相的间隔通常比较远,倒是各城池之间的村庄会比较密集。

   由于晋军并未合围“雍濋”的关系,察觉到晋军到来的当地贵族有派人赶往“郢”示警,只是从“雍濋”前往“郢”示警的楚人需要绕路。

   那是当然的事情,大道上有晋军在向“郢”推进,报信的人难道还直挺挺撞上去吗?

   从这个地点抵达下一个地点,不一定是大道的路途最短。

   之所以是大道,主要是比较好走或者补给方便,很多走起来难走的小路其实路程要更短。

   所以了,走小路才有“抄近道”这种说法。

   楚国作为一个位处南方的国家,有着所有南方国家的特点,也就是城池与城池的相隔距离都比较远。

   南方国家的那种现象到不一定是受于地形的制约,可以是人口数量较少,能够是外敌的威胁程度不高,索性精挑细选合适的地方进行开垦。

   位处中原的各个国家,文明的发展进程更快,再来就是受到的外敌威胁比较大,他们的都城圈一般是城池的密度比较大。

   郤至这一支部队靠近楚国都城五十里,他们才看到前方有一座城池。

   作为前锋的士鲂与楚军发生交锋,从抓到的俘虏口中得知那一座城池也叫“郢”。

   注意那个“也”字,就是说他们所看到的“郢”并不是楚国目前的都城。

   在当前,城池或地名重复很正常,楚国确确实实不止一座城池命名为“郢”。

   到目前为止,楚国叫“郢”的城池一共五座,它们见证了楚国的崛起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楚国的第一座都城在现代的丹阳区域,他们实施扩张之后,先后迁都到荆州、襄阳、宜城,目前都城所在的位置便是宜城附近。

   郤至等人看到的城池就是在荆州的那一座,也能称呼为“楚③”。它是楚国的旧都之一。

   历史足够悠久的国家,谁还没有几座旧都呢。

   好些国家不一定是实施扩张,为了管控某个区域才选择迁都,也能够是旧都居住环境变得恶劣,选在其它区域筑造新的都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