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第119章 宋应星与徐光启的首次‘碰撞’

  “这位老先生是?”

   听着有人出声,宋应星疑惑的问了一句。

   “宋院长,这位是徐光启徐大人,陛下刚成立了大明火器研究院,徐大人乃是火器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

   “这位是孙元化孙大人,火炮的行家,现在是火器研究院右监院监火炮司司长,也是徐院长的弟子!”

   “这位是毕懋康毕大人,火铳行家,现在是火器研究院左监院监火铳司司长。”

   孙承宗上前介绍着,随后又将火器研究院的职责及工作给讲了一遍。

   宋应星听完满满的兴趣,他不仅对农业感兴趣,对手工、火器等等也很感兴趣。

   孙承宗继续道:“宋院长,徐院长学贯中西,集礼法、数学、军事和农业于一身,他对你的这个创举有疑惑,你就解答一下!”

   “学生见过先生!”

   在所有人的意外中,宋应星给徐光启行了个弟子礼。

   不待众人询问,宋应星道:“学生读过徐院长的《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甘薯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特别是《泰西水法》中的诸器之图式,学生受益匪浅。”

   众人恍然大悟,如果按这么算的话,行个弟子礼倒也能说通。

   一边的崇祯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

   历史记载,徐光启是崇祯元年被召还,《农政全书》的初稿就是崇祯元年出来的,1639年刻印刊发,

   而宋应星是1631年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着名的《天工开物》则是1637年刊印的。

   如果按照宋应星所说,看过徐光启的书,那天工开物是不是受到徐光启的影响?

   “徐院长,您请说,学生知无不言!”

   徐光启捏了捏手上的泥土,朝周边看了看,对着一位军士道:“劳烦这位小兄弟,帮老夫往下挖一挖,老夫说停就停。”

   军士接过铁锹抡起膀子就挖了下去,足足挖了七八下,一个足足一尺深的坑出现。

   “可以了!”

   徐光启说完伸手抓了一把挖出来的泥土,又用力捏了捏。

   “宋院长,暖房能解决地表的温度问题,但地底呢?

   现在是严冬,你也看到了地下一尺内都被冻的很结实,温度极低,

   若是待开春后,温度回升,地表解冻,冰水下沁,

   轻则土豆减产,重则冻死藤蔓,颗粒无收,不知你如何解决?”

   徐光启说完,众人也都是脸色一变,他们刚刚因为暖房的稀奇而忽略了地底,

   若是地底解决不了,那就是顾头不顾尾,暖房就无从谈起了。

   宋应星看着徐光启:“徐院长这是考教晚辈呀。”

   “地下冷冻不能种,那咱们就种地上。”

   众人一懵,土豆是地下结出来的,地上怎么种?

   “在地表形成半米高的陇,做陇的土全部晾晒干,最下方垫上麦秆隔绝地下水往上传,中间垫牛粪,上层垫糠皮,再做半米的土,

   土豆就种在这上面,只要暖房内温度够,那陇上浇水也不会冻住,这样就能确保土豆不会被冻死。”

   “好主意!”

   孙承宗拍了拍掌,又道:“可你这垫牛粪是做什么?”

   “阁老,牛粪是高热之物,掩埋后会慢慢的腐烂,产生热量,确保下面不会冻住,

   其次为土豆提供肥力,垫一层糠皮就是不让根部直接接触牛粪,防止肥力过甚。”

   “好、好……很巧妙的构思!”

   徐光启也称赞了起来:“难怪陛下钦点你做农业研究院的院长,仅凭这点构思就足以胜任了。”

   “徐院长过奖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晚辈只不过是学以致用而已,

   除了这种还有好几种方法,只不过太过于麻烦了,

   这种只要收获了,将陇平掉,整个地面就又有肥力了。”

   “老夫对农业也很感兴趣,有时间我们多交流!”

   “哈哈,宋爱卿,徐爱卿的《农政全书》初稿已经差不多了,

   你与徐爱卿多聊聊,再通过实践,说不定也能出一本让你迷恋的《梦溪笔谈》一样、影响世人的书籍。”

   崇祯接过话说了一句,宋应星听完满是惊喜:“晚辈求之不得!”

   而徐光启则是心中一惊,编写农政全书这本书知道的人也是有一些的,但初稿已经完成了这事他从未告诉过任何人,皇帝是如何得知的?

   “徐爱卿,朕知道你在修订历书,历书关系到耕种、生产等等,对百姓极为重要,

   但你的《农政全书》更重要,与农业研究院配合在一起,简直是天之绝配。

   朕希望你能先以《农政全书》为主,历书则可以让李之藻等人负责,你负责总编就行,你意下如何?”

   “臣遵旨!”

   徐光启没有丝毫的犹豫便应承了下来,皇帝这是在点醒他。

   为官几十年,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若是连这点都听不出来,那算是白混了。

   “宋爱卿,你给朕等演示一下,土豆是如何种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