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开局诬陷叛国?反手起兵造反

第176章 宁静,诡异,风雨前

  大乾国,

   冀州,河间郡河岸。

   这段黄河河道,就是秦侯爷焚烧女帝汇聚全国数万艘大大小小的货船和战船的区域。

   当初利用侯府暗探何平的巡河校尉身份,谏言河间郡守康清寿,集中所有船只搭设浮桥,首尾相连,沉下船碇稳固船身,再以铁索捆缚,最终一举焚毁殆尽,断了上百万王师的粮道,顺利将其击败。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河道里早已不见丝毫焚烧的痕迹。

   未被烧尽的船骸和灰烬,或沉入河底,或顺着河水漂流而下。

   但在半年之后的此时此刻,这片河道上再次立起了一座由一条条船只连接起来的浮桥。

   或者说,只是看上去像是船只。

   每一艘船,除了底部的月牙外形,其他地方差异极大。

   首尾部分十分平整,不似一般船只那种的尖角结构。

   甲板上同样非常平坦,没有凹陷的船身,更没有舱室。

   远远看去,就仿佛在船体上半部分,安装了一个四四方方的长方体大木箱子。

   不过,正是这种奇特的构造,让每艘船只首尾拼接的几乎严丝合缝,极为稳固。

   其上,连接整齐的平整甲板,也无需再铺设木板。

   整体而言,这种方形船,似乎专为搭建浮桥而造。

   一艘艘数排并行,从南岸的中州地界,一直延伸到北岸的冀州河间郡岸边,船只相互牢牢捆锁,沉下两侧船碇,在河道中形成一条宽敞巨大且又稳固平坦的道路。

   浮桥道路的建成,让分割南北的这条黄河天堑,完全失去了阻碍。

   自然而然的,此地也成了镇北军和朝廷所防守的重点地带。

   早在开建之初,双方就在南北两岸的浮桥尽头,汇聚人马,安营扎寨,防止对方进军偷袭。

   其后,更是在不断的一次次增兵。

   到了今日,两岸大军都已达到了四十万左右,占据了留守国内兵马的泰半。

   但由于讨伐倭国的远征联军尚未回国,顾及民心民意,双方都很默契的没有开战,默默保持相安无事的对峙状态。

   北岸镇北军大营,

   帅帐内,

   诸葛亮手持羽扇站在沙盘前,眉头紧锁。

   “军师。”

   老将司马烈此时进入帅帐,例行禀报道:“今日对岸的朝廷大营,和以前一样,依旧很安分。”

   “嗯,继续监视,提高警惕,不得松懈。”

   “喏!”

   司马烈刚离开,

   宇文剑和慕容武两位主将,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禀军师,防守冀州下游和兖州境内河岸的雷统帅遣人回报,今天河道如常。”

   “禀军师,驻防兖州沿海的贾诩军师派来哨骑,近海的朝廷战船,并无异动。”

   “……”

   诸葛亮闻言,低目不语。

   沉思了半晌,开口向传令兵道:“传伍统领。”

   “喏!”

   片刻后,

   身着布衣任侯府密探统领的伍子棋走进帐内,跪地行礼。

   “拜见军师。”

   “国内情况如何?”

   诸葛亮一边示意起身,一边问道。

   “回军师,前几日各地密探纷纷传来消息,国内七州,包括中州与青州河岸前线,以及青州各处海岸,均无异常。”

   “哦?”

   诸葛亮听了,眉宇非但没有舒展,反而皱的更紧了些。

   主公征讨倭国,离开国内。

   以女帝的秉性,即便顾忌民心大局,无法趁机开战,也应该会做些小动作。

   最起码,为越来越近的决战,做点准备才对,不可能等死。

   毕竟,按照表面上的军力,女帝毫无胜算。

   主公一方,有1万铁浮屠重甲骑兵此等精锐中的精锐,7万镇北铁骑精锐,40万拥有一定战斗力的郡兵军团,以及30万新兵。

   女帝呢?

   加上远征的30万人,总共一百多万全是招募的新卒,战力很低。

   哪怕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训练,没上过战场见过血,战力也高不到哪去。

   倘若开战,谁胜谁败,一目了然。

   但综合各处情报来看,女帝似乎真的在静等远征军归国,甚至安分守己的有些诡异。

   所谓暴风雨前的宁静。

   眼下越是如此平静,就越是诸葛亮很不安。

   可偏偏,他无法找到和想出不安的来源,因为所有的情报都在显示,一切正常。

   回首看向沙盘,

   诸葛亮的目光落在沙盘里的河道浮桥上。

   当初女帝架设这座浮桥,得到禀报,他和贾诩意见一致,没下令破坏,也不可能傻到去摧毁。

   黄河天堑,是阻碍女帝的屏障,也是阻拦镇北军的壁垒。

   一旦浮桥成型,

   女帝的朝廷大军可以借此直接挥军冀州。

   同时,镇北军也能通过浮桥南下兵发中州。

   相比较强的军事实力,这对己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而对女帝……

   如果说,不做准备静待决战,是在等死。

   那么,主动架起浮桥铺好道路,就完全属于找死,等同迫不及待的把脑袋伸到屠刀之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