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你可敢?
楚云歌蹲在荒地思考人生的时候,从苍梧郡发出的信件和一个小小的模型,终于抵达了长安城。
傅衍之摆弄着精美的小模型,不自觉发出一声轻笑。
“果然是天命所归。即便是玩物丧志,也能玩出改善民生的农具吗?”
“也罢,刚好赶上了春耕。”
完全不了解现代社会手工帝力量的国师好感剧增,拿起模型离开九霄阁。
近一个月来,锦文帝对太子的态度变得有些意味不明,傅衍之很喜欢看父与子的好戏,此时正好加一把火。
至于这把火会烧到谁?
又与他何干呢,他只是一个遵从命数,顺应天意的普通人罢了。
仙风道骨的国师迈入了未央宫。
“哇!我上次来桓亭还是好多年前呢!”
“大哥,你慢一些,我们跟不上了——”
“桓亭县真的能让我们在这里种地吗?”
男男女女的交谈声,间或夹杂着老人惴惴不安的询问。
这一行人用牛车拉着奇怪的器具和一些陶器木箱,背着大包小包迈入桓亭县,直奔郡守府。
焦信在楚云歌面前豪言壮语,说要让楚云歌尽快住进王府,可连续看了两天竹简,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
不只是他,还有王府其他属官。
治理一郡在他们看来不应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合浦郡人口居然如此分散且稀少。
幅员辽阔,百姓散居在各个县,少耕种,多猎野物。
征发徭役建造王府估计也要四处奔走广而告之。
楚云歌见一群属官再次变成咸鱼,不忍心地让他们暂停。
“当务之急是春耕。”
“曲辕犁不知何时能送来,你等去找一名叫卫秧的少年,让他带你们去找接受雇佣的百姓。”
卫秧是卫淑的弟弟,沉默寡言,看上去很沉稳。
因此当他拉着一群老头老太太出现在属官面前的时候,属官沉默了。
一名属官揉了揉眼:“确定他们还能耕作吗?”
楚云歌也沉默了。
倒是卫秧超努力地张张嘴,最后憋出两个字:“……能的。”
老头老太太们肤色黝黑,显然是常年干活的,只是年纪确实有些大。
再加上他们看向从郡守府内出来的众人目光可算不上友善。
楚云歌颇有种以前下乡扶贫时,被围观的感觉。
那时有些混子就会问她,为什么政府不给他们发钱,还要他们做这做那。
只不过现在被围观的是她的属官而不是她……于是楚云歌没有出面,依旧坐在郡守府门内,将事情交给焦信几人。
初创团队嘛,还是得给手下实践的机会的。
属官们面面相觑,焦信出声问道:“我们现在有两种雇佣方式,你们听听想用哪一种?”
农人:盯——
焦信:“……第一种是为王府开荒,只不过为了赶上时节,需要尽量快些。第二种便是殿下租用你们的田地,每亩用十石为租金,剩余粮食归王府所有。”
王府的田地一直无人耕作,要重新开荒。
如此花费的时间就会很长,哪怕有先进许多的曲辕犁——但那到底不是现代机器不需要人力也不需要畜力不是?
所以楚云歌比较属意的是租用百姓的田。
她免费发放粮种,收获之后百姓自留一半,又可以接着耕种。就是不知道农人们是什么想法?
卫秧在一群老农中,显然是做不得主的,他眼含询问地看向某位老农。
那老农衣着比之其他人要整洁许多,身上还有股文气,若不是粗犷的面容和手,说是读书人也是有人信的。
只见他沉吟片刻,开口问的却是:“你等不是新来的郡守?”
焦信奇道:“你们都不知道?郡守已经回长安述职。我等是淮南王的属官,桓亭县南正在建的便是淮南王府。”
“以后,这里说了算的就不是郡守,而是淮南王了。”
焦信在心里补充:其实是国相说了算,但这不是还没来吗?自然是他们殿下说了算。
老农微愣:“诸侯王?那你们带了多少侍卫军?”
焦信一脸高深莫测:“这就不是你们能知道的了。”
他催促:“快想想你们选择哪种雇佣?”
老农睨他一眼,和其他人凑在一起窃窃私语,似乎在商量。
楚云歌忍不住笑起来:“是一个有个性的老头啊。”
孟尝在她身后,微皱起眉:“这老农有些眼熟。”
就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不一会,老头们讨论完了,那老农向前走了两步:“我们也不瞒着各位贵人,此处毗邻徐横山,山中有部族盘桓,即便是郡守也无有不从。”
“往年耕种,交了赋税还要给部族缴纳护卫粮,我等实在不愿一年劳作尽入他人口中,所幸靠山吃山勉强苟活。”
这话一出,不止属官,楚云歌也惊住。
她恍然想起来,确实是这样的。
历史上这片大地大一统的过程中,交州地区的部族各自为政,有自己的风俗信仰又悍勇善战,即便收服了也多是让部族自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