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皇后又打朕

第四百一十章 十八的姑娘三岁郎

皇后又打朕 衣里明珠 2050 2024-05-28 14:46

  戏台子长方形、高出地面半人高,被栏杆围着,距离观众席约莫三米远。观众席布局与戏楼差不多,每个桌子旁边配几个座位,桌子上放些花生瓜子糕点蜜饯和茶水。

   当然,小皇帝的桌子丰盛得多。

   小皇帝坐在前排正中央,左手边依次是林长年、杜阳铭,右手边依次是韩书荣、谢傅詹。

   左边桌子坐的是江苏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淮安知府等地方官,右边几个桌子则是其他京城来的随驾官员。

   武官没有来看戏,他们忙着确保行宫的安全,要约束属下,以免惊扰地方。

   随着一阵“咚咚锵锵”声,大戏开幕,一个民间故事徐徐展现:一个家境殷实的张老汉落水,被另一个老汉救起来,有救命之恩再加上志趣相投,张老汉便将女儿许配给救命恩人的儿子。

   小皇帝很喜欢看这狗血的故事:“不错,两家都是有情有义的,成亲之后也一定很和美。”

   万金宝侍立一旁,给他舀了个淮饺,连勺子一起放在盘子里,小皇帝捏起勺子吃了一口,只觉得鲜香美味,索性端过碗来,边看戏边舀着吃,边吃边喝汤,笑容满面。

   故事继续往下推进,还没有出现什么戏剧性的地方:张老汉回到家后,告诉了女儿,女儿也很高兴,拿着信物,等着对方来娶。

   小皇帝也等着,咽下一口春卷:“快点儿来娶啊。”

   结果,情势急转直下:对方不久派人来送信,说救命恩人得急病死了,家里就剩他儿子自己,没人管了怕是要饿死,就送来给丈人家。那孩子竟然只有三岁!

   小皇帝气得将碗重重地放在桌子上:“荒唐!这什么戏!太荒唐!”

   辛致知瑟缩一下,条件反射地站起来,吓得脸发白,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韩书荣微笑:“圣人息怒,这出戏就叫《十八的姑娘三岁郎》,讲的原就是一个荒唐故事。”

   小皇帝还是意难平:“婚姻大事岂能儿戏,张老汉竟然不知道问问年龄吗?”

   辛致知忙过来解释:“圣人,那救人的老汉年龄也大了,张老汉没想到他儿子这么小。”

   林长年也说:“圣人,无巧不成书,这就是故意安排的‘巧’。”

   这个时候,唱到张氏女遵从父亲的命令,接受了小丈夫,决定抚养他长大。

   小皇帝彻底恼了:“好吧,一定要这样安排朕也不说什么,可这张氏女就这样接受了,你们不觉得这样不对吗?辛致知,你淮安的民风就是这样的?”

   辛致知瞠目结舌,好半天才说:“圣人,这张氏女是个孝女。”

   小皇帝更生气了:“孝?这是孝的问题吗?闭嘴!别唱了!”

   锣鼓喧天,戏子们哪里听得到啊!万金宝忙跑过去示意人停下。

   小皇帝愤恨地说:“张老汉做错了事情,没有一点儿后悔,没有受到一句指责,也没表达一点儿对不起女儿的愧疚,为了自己知恩图报守信誉的名声,就让女儿承担后果,毁了女儿的一生。”

   “如果孝道就是这样的,那怎么算得上是美德?那是毫无人性!”

   林长年微笑:“圣人英明,孝从来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并非完人,也会犯错,亲有过,难道要将错就错吗?民间文人不识大体,搞不清楚这个问题,这戏就写偏了,辛知府,这民间的戏要登大雅之堂,还需要审慎修改。”

   三言两语帮辛致知把罪名推开了,小皇帝顺着他的话说:“对,你们去改戏吧。”

   江苏布政使说:“不然,换一出戏?”

   “那还是算了,演后面的。”

   小皇帝嘴上不承认,心里还是挺好奇这十八的姑娘与三岁的郎之间的故事怎么发展呢。姑娘后来改嫁了,把这孩子当弟弟养大?还是姑娘把小夫君养大,小夫君考取功名回来迎娶她?

   不久,张老汉也死了,他们家又遭了大火,彻底败落了,姑娘带着小夫君以姐弟相称,到处乞讨。

   小皇帝郁闷:“真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啊。”

   万幸的是,他们姐弟流落到一个庄园,被主人收留,弟弟在大户人家的资助下读了书。

   小皇帝松了口气:“遇到好人了,不错。”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弟弟长大成人了,与主人的女儿产生了感情,把信物赠送给了那家的女儿。

   那信物本是一对,一个被父亲定亲时给了张老汉,现在在姐姐手里,一个被他私定终身送给恩人的女儿。

   姐姐发现后,为了成全他们,想要自杀,一个人呜呜咽咽悲悲戚戚地边哭边唱。

   小皇帝气得拍桌子:“停,别唱了,再唱下去,姐姐就真的要自杀了。”

   戏子们吓得跪在戏台上,头也不敢抬。

   小皇帝指着辛致知的鼻子:“朕问你,最终姐姐是不是自杀了?”

   辛致知颤颤巍巍地说:“圣人,这,这张氏女是个心地善良的——”

   “心地善良就该死?”

   辛致知出了一身冷汗:“圣人,这是戏,都是假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