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第996章 年岁纳贡,不敢有缺

  “慎之还没有消息吗?”

   姚广孝有些好奇,如果换做是苏谨,会怎么对这几个英使?

   会不会直接塞进大炮里轰出去?

   “没有。”

   朱棣的表情有些闷闷不乐,苏谨这小子不回信,说明压根就没打算回来参加大朝会。

   今年来朝贡的番邦使者比之去年,几乎翻了有一倍。

   万邦来贺的如此壮观景色啊,居然不在朕的身边,和朕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锦衣夜行也,朱棣心里幽怨的叹道。

   但他自己也清楚,自己准备如何拿捏这些番使,心中早已有了决议,苏谨必然也明白。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对于自己做出的决定,苏谨已经很少干预,最多默默做一些修正和辅助细节的工作。

   他清楚,苏谨这是在避嫌,不愿做那个权倾朝野的权相,给彼此之间留余地。

   这是他的聪明之处,但却让朱棣十分不爽————朕是那种人吗?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权力,尤其是帝王礼乐征伐皆出其手的权力,犹如带毒的美酒,真的令人欲罢不能。

   可苏谨才二十八岁啊,一个不到三十岁的人,为什么会看的这么透彻?

   断舍离的时候,又如何做到丝毫没有留恋?

   换做自己,当年若是被父皇如此信任,赋予如此厚重的权力,只怕尾巴早就翘上天了吧?

   断舍离的背后,朱棣感觉到的,却是苏谨太过冷静的残忍,和一丝冷漠。

   就好像,他只是这个时代的过路人,永远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静静看着岁月变迁,而不愿沾染其中。

   “帝作黄金阙,仙开白玉京....”

   朱棣不断喃喃自语,“之所以看不上朕的黄金阙,是因为你本是白玉京来的仙人吗?”

   “陛下,陛下?”

   思绪被打断,朱棣这才哂然一笑,看着黄俨:“怎么了?”

   “奥斯曼使者递交国书,请求觐见。”

   “杨士奇怎么说?”

   “这是杨大人的奏本,他递话说您一看便知,请您圣裁。”

   “递上来吧。”

   倒不是杨士奇无礼,随便递个奏本上来应付差事,而是他这几天快忙疯了。

   此次进京朝贡的,有多达一百五十多个国家,这还是登记在册的,还有许多海外小国都没听过名字,必须一一审核。

   苏谨不在,杨士奇作为礼部左侍郎,就是最高负责的官员,必须一一对接好这些工作。

   这几天他忙的几乎脚不沾地,马不停蹄的一批一批会见使者,忙的脚打后脑勺,这些朱棣都清楚,自然不会怪他。

   对于奥斯曼来使的心思,朱棣早猜了个七七八八,看完奏本后也没多说什么,递给姚广孝后随口吩咐道。

   “宣。”

   “奴婢遵旨。”

   没过多久,奥斯曼使者米洛什随着黄俨走进武英殿,照足了礼仪,行了三叩大礼。

   虽然是第一次来大明,但看他那娴熟的样子,事前没少做准备。

   朱棣飒然一笑,笑容中却多了几分警惕。

   礼贤于人,必有所图。

   没急着问他来意,朱棣随口笑道:“这些日子,在京中待着可还习惯?有何不适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

   后半句他没说,提出来也不一定给你解决。

   但显然米洛什不是为这个来的,恭谨答道:“多谢大明皇帝陛下,外臣很习惯,很喜欢大明。”

   “哦?你会说汉话?好啊,很好。”

   “是”,米洛什不敢抬头,“说来外臣有四分之一的汉族血统,臣的外祖母是汉人,祖籍福建漳州。”

   “外臣自幼跟随外祖母长大,十分喜爱汉家文化,四书五经也有涉猎。”

   “好啊,很好。”

   朱棣哈哈大笑着看向姚广孝:“大师,我看他也可以去学堂进修一下,将来好考取个功名回乡,光宗耀祖。”

   “皇上所言极是。”

   姚广孝凑趣道:“贫僧察这位来使语言熟练,口音中福建方言的味道很淡,反倒说的一口好官话,想必是用了心的。”

   姚广孝永远是一身黑衣僧袍打扮,四季不变,很容易就对上身份。

   一看就知道,这位就是大明永乐大帝身边,唯二的宰相级别人物,仅次于苏谨的姚广孝。

   米洛什既然做好了准备,自然不敢得罪这位‘黑衣宰相’。

   “多谢大师称赞,外臣所学浅薄的很,不足一哂。”

   朱棣笑笑,和姚广孝你一言、我一语,过问起米洛什来到大明的生活。

   偶有问起奥斯曼的风土人情,时不时发出一声赞叹。

   但米洛什来见皇帝的目的,可不是求他来夸自己家乡好。

   任务完不成,哪怕朱棣夸他一万次家乡好,也挡不住帖木儿大军的铁蹄。

   对于他来说,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万分紧迫。

   大明倒是一片祥和,万邦来朝,子民生活幸福快乐。

   但他的家乡门口,帖木儿的十四万大军早已虎视眈眈的聚在那里,只等英军的装备一到,就要一举而下,进攻他的故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