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第423章 胃气将尽

  对于张庭兰的一再坚决请辞,老朱虽然感到疑惑,但思虑再三之后,还是同意了他的奏请。

   喷子,老朱不缺。

   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张庭兰正式告老。

   进宫谢恩后,离开宫城的张庭兰,最后一次看向这大明宫城。

   这个他曾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地方。

   远处的金桥畔,一辆马车早已在静静地等候。

   叹息着摇了摇头,张庭兰迈步准备登车。

   此一去归乡种田,余生不知是否还有机会再见京城。

   “张大人!”

   翟善忽然笑眯眯的出现在桥旁,眯着眼看着他:“张大人,就这么离开,您真的甘心吗?”

   “不甘心又怎样?”

   张庭兰哼了一声,距翟善三步远站定,眼中情绪复杂。

   有忌惮,有不屑,有嘲讽,有恼恨,还有不屑与之为伍的蔑视:

   “下官,不,草民还没恭贺翟大人,马上就是‘三朝元老’了。”

   这句三朝元老,语气中透着浓浓的嘲讽。

   翟善苦笑:“张大人何出此言?如今可还是洪武朝,您可不能瞎说。”

   “我什么意思你心里清楚。”

   张庭兰不屑与之为伍,转身就要登车。

   “张大人,圣孙需要你,朝廷也需要你,值此危难之际,你真的能这么狠心离开?”

   张庭兰身子微微一滞,良久后叹气摆了摆手:

   “我不知你们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但张某人有自己的私心,不愿在史书留下如此污名。”

   “你们...好自为之吧。”

   张庭兰的马车遥遥而去,翟善的脸色看不出喜怒。

   这些年他一直在隐忍。

   身为大明皇朝的吏部天官,主掌一国之栋梁,实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

   但在这位洪武爷的治下,他的权利却一缩再缩。

   阮畯、李信、陈敬、余熂、赵瑁、詹徽...

   一个一个的名字在他眼前划过。

   翟善之所以能稳坐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并不是比他的前任能力强,而是因为他既听话,还能忍。

   陛下说的事,他做;

   陛下看好的人,他用;

   陛下不喜欢听的话,他不说;

   陛下不喜欢用的人,他不用。

   最重要的是,翟善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他从不站队,从不参与党争。

   但谁又能看得出来,这条皇帝身边最忠诚的‘忠狗’,却是朱允炆党藏得最深的那一个?

   这些年,通过他在吏部的权力,又默默安置了多少实权岗位的官员?

   这些官员不显山不露水,兢兢业业的在任上任劳任怨,积累官声。

   而相较于跳的最欢的方孝儒、黄子澄等人,翟善这些人,才是朱允炆真正的中坚力量。

   他们有朝中五品以上要员,也有地方巡抚、知州、知府、知县。

   不同于张庭兰等人,旨在为江南官员谋福祉,

   在翟善的眼中,只要是忠于朱允炆的,何管你的出身?

   眼瞅着老朱一天天老去,翟善本想继续就这么隐忍着,直到朱允炆登基。

   可凭空却杀出了个苏谨!

   一个区区四品知府,本不在翟善的眼中。

   跳梁小丑,帝前弄臣,由他去好了。

   可翟善万万没想到,就是他眼中的这个弄臣,这个跳梁小丑一样的人物,竟然真的改变了陛下的决定!

   改变了大明的走向!

   也毁了他二十年的布局!

   朱允炆在陛下眼中是什么分量,翟善心里太清楚了。

   从小那就是当做一国储君来培养的,请大儒、教国义,甚至从小亲自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无数的官员向其身边投效,以皇孙党为傲。

   而文官集团也不惜下重金,在其身上投资,通过其身边大儒的潜移默化,增强朱允炆对文官的好感。

   只为将来,不再活在洪武一朝的恐惧之下。

   甚至为此,因担心某人继位后,坐皇位太久而导致变故,不惜伸手除之...

   然而事实就是那么讽刺,倾心倾力布的一场局,下的这么大的一盘棋。

   却因为某个出身凤阳的小小县令,而功败垂成!

   朱允熥封皇太孙,翟善本以为已经没有什么机会。

   但谁知这位洪武爷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惜动用国力劳师西征。

   甚至为了让太孙能有镇得住朝廷的武力,而将其送去战场。

   朝中最能打燕王、秦王亦在西疆,忠心耿耿的沐家远在云南。

   至于其他人。

   翟善冷哼一声,不屑的笑了。

   在他们拿到新式武器和‘借’到兵的情况下,谁还是一合之敌?

   说来真的要感谢陛下啊。

   要不是他不用南军,几乎将新式武器全部配发给了北军,他们的计划还难以如此顺利呢。

   如今的应天城,皇宫几乎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

   只有一头暮年的雄狮,还自以为勇武的守护着自己的领地。

   可这头雄狮,真的还是年轻豹子的对手吗?

   “老爷。”

   “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