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从连环画开始

第105章 靠海吃海

从连环画开始 西关铁匠 2117 2024-05-30 13:59

  张冰倩、关佳蕙不明白,林阳为什么会带她们来平阳县这个小地方,其实,这件事与他们在杭州旅游有关。

   在杭州的西湖边,林阳遇到有人向他悄悄地兜售东西。

   “有港岛那边过来的货,你要不要?”

   林阳一听是走私货,就来了兴趣。

   “都有什么东西?”

   “手表、录音机、尼龙伞、录音带,你要吗?”

   最终,在小贩的鄙视中,林阳还是没有买他的东西。

   张冰倩、关佳蕙想不到,就是这件事,让林阳产生了来温州平阳县看一看的想法。

   1980年,苍南县这个名字还没有出现,林阳之所以知道平阳县有走私货,还是他重生之前,听在秀水街发家的那批人侃大山时说的。

   准确地说,最早的走私者是平阳舥艚、芦浦的一些渔民、农民。

   他们合伙驾驶机动渔船到公海,用银圆向港台的走私商贩,换购手表、录音机、录像机、录音带、折叠伞、涤纶布等日用品。

   然后在舥艚、钱库半公开出售,时间也就是从1980年的春天开始。

   舥艚,是老平阳一座拥有千年历史古老的集镇,南接钱库,西临芦浦,北濒东海,原海岸线长达11公里。

   林家院是个靠海的小渔村,临近舥艚,水道能通往鳌江,交通较为方便。

   村里的渔民祖祖辈辈从事牡蛎壳挖运,70年代末,这里的牡蛎壳越来越少,渔民们就把船开到了福建沿海挖牡蛎壳。

   在海上,他们常常会偶遇大湾的船只,于是,慢慢地就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

   一船货的利润就达到了上万元,暴利引诱之下,当地参与走私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基本上是乐此不疲。

   在钱库一条40 米长的横街上,林阳开眼了,他总算是亲眼目睹了,传说中走私货红火的大场面。

   人来人往,水泄不通,购买者除当地人外,还有来自温州、宁波、丽水、金华、杭州、嘉兴等地的贩私者。

   “这些东西在港岛那边非常普通啊!怎么到了这里他们这样喜欢?”

   关佳蕙的问题,听起来确实是有些天真。

   “这是贫富差距造成的结果,或者说是价格高低导致的问题,你们从这里还看出了什么问题?”

   林阳指着那些人和货说。

   “这里的生意看起来特别好,港岛那边也没有这样的景象!”

   张冰倩说完看了看林阳。

   “他们交易的都是一些日用品?”

   关佳蕙补充了一句。

   “这里没有吃的!”

   这是关世华的看到的现实情景。

   “我曾经跟关先生提起过,打算在深圳办工厂,这一路上你们走过的都是城市,这一次算是深入农村了。”

   林阳在有意引导张冰倩、关佳蕙思路。

   “这涤纶哔叽怎么卖?”

   林阳的脚步停在了一个布摊钱。

   “这些都是双幅,2.2—2.3的尺阔,颜色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你要什么颜色的?”

   “这青色的多少钱?”

   “青色的15块钱,红色的11块钱,蓝色的8块钱,涤纶针织的9块钱,的确良灰、青、栗壳色7块钱,这些都是一米的价格,你要多少?”

   “我看看其他的东西再过来!”

   林阳借故走开了。

   在溜达的过程中,林阳看见,贩卖走私手表的人数,是仅次于布匹的,算是第二大类别的货物。

   他问过了价格之后,发现日历自动铁力士男女表,每只售价只有110块钱,红叶牌的手表是100 块钱,梅花的便宜只有85块钱。

   半自动或无自动的马牌、鹰牌、莲花牌手表,从30至60 块钱。

   录音机可以说价格最贵的东西。

   四个喇叭的就卖450块钱,一个喇叭的卖115块钱,录音磁带每盒售3块钱,空白带最低是两块钱。

   林阳心里面比较了一下,这些走私商品售价,比国营商店里低50%,有的甚至达到了70%以上。

   虽然不清楚这些走私品的进货价格,但身边有张冰倩、关佳蕙母女俩,林阳悄悄地向她们询问之后,也基本上计算出来走私贩的利润。

   布摊每个以日300元销售额计算,一个月就是万元户。

   手表的每人卖 4 只,平均以 50 元计算,一个月最少是6000块钱,录音机每人每日卖一台,每台平均 200 元,一个月也有好几千块钱。

   看着走私贩与各地顾客,挤在一起讨价还价,林阳心里面是连连感叹,这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1980年,普通个人的工资,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想一想,走私贩的小日子过的是多么滋润。

   林阳依稀记得,这些走私贩好像是用银元,在海上港台走私船进行交易的。

   “你们要银元吗?”

   林阳不清楚,传说中的事是不是真的,就冒然问了一句。

   小商贩微微一愣,很快就说话了。

   “你手里面有银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