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白马掠三国

八百四十三 易京攻防战(三)

白马掠三国 琅骑竹马 2105 2024-05-30 14:24

  “给我冲!”吹响号角,登时鼓声震天,一众袁兵,杀向易京城门。

   “井阑上前!压制!云梯着紧!第一个登上城墙者,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无数袁军,冒着易京城的弓箭,井阑硬是徐徐向前,其上的弓手弩手纷纷回射。

   “举盾!举盾!”田豫大声喊着,立刻有一对盾兵上前,护住了弓弩手,袁军的箭支砸在铁盾上,叮叮作响。

   “擂鼓!擂鼓!”站在城墙之上的田豫大声吼着,到了这种时刻,计谋之类的只能是屁话,靠的还得是人!

   “随我迎敌!”田豫身先士卒,登时引了一批易京城头的精兵冲了过去,要是被那些袁军攻上了城墙,那袁军必定士气大振。

   到时候,易京城就真的守不住了!

   “放箭!给我放箭!”

   真当是箭支如雨,呼啸不绝,若换做别的军队遭受到如此的打击,早就溃败,但是袁军不愧是袁军,硬是顶着箭雨冲到了城墙之下。

   “咚咚咚!”鼓声越来越响。

   “众将士!”田豫沉声喊道,“易京存亡,城内百姓之存亡,皆在汝手中!长枪队,跟我迎敌!”

   田豫的话如一道惊雷将众多易京城精兵劈醒,心中只记得田豫的一句话!用自己的死,去换取自己至亲的生!

   一个又一个的幽州兵,在这如绞肉机一般的战场上,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如今赵将军在外,城内并无万人敌猛将,高将军,还望能够出手相助。”田豫焦急,拱手对身畔的一员将领发出恳求。

   “好!”高郅点了点头

   “众将!”转身对着身后的将士说道,“如今形势所迫!吾等当奋战为先,不破井阑,死战不退!”

   “死战不退!”

   “死战不退!”全军响应。

   “出发!”高郅跨上一匹白马,引军出了城门。

   袁军将领在远处看得仔细,先是一楞,随后立刻醒悟过来,顿时大喝,“守住井阑!”

   战场如此嘈杂,如何能听到?左右袁军亲卫一看,无法,只好前去传达他的命令。

   可是终究慢上一步,那边的高郅,已经带着八百精兵身带引火之物,杀出城门。

   一马当先的高郅,银枪挥舞,白芒闪烁,无人是其一招之敌,所向披靡,无人可挡。

   不过附近的袁军众多,死命冲向高郅身后的城门。

   高郅大喝一声,“将士们!胜败在此一举!冲锋!”

   “冲锋!冲锋!”见高郅他如此英勇,那八百兵士气如虹,一时间竟压制住了袁军,缓缓向那几座井阑移动。

   城上的田豫见高郅已经接近了第一座井阑,顿时大喝道,“擂鼓!为高将军助威!”

   那擂鼓的易京将士憋着气,死死地砸着鼓面,鼓声顿时上涨了几分。

   高郅一人当先,率众人取那引火之物,靠近袁军井阑,燃起熊火,旁边袁军急忙围拢,但当不得高郅他的武艺高强,真当是羊群遇虎,被一阵好杀。

   高郅点燃的井阑摇摇欲坠,不时有袁军弓手从上坠落,跌死于地面,踏为肉泥。

   待将城墙附近的井阑尽数烧毁后,高郅又领着残余兵马慢慢退入易京城,反观袁军,士气大落,不但没了井阑,而且那些云梯也多有被烧,上去的袁军纷纷被守城精兵斩杀。

   无奈之下,袁军只能鸣金,重新对峙。

   而这一对峙,就持续了一个月。

   在此期间,袁绍部将韩猛、鲜于辅以及乌桓峭王三路大军,和公孙瓒麾下援军,在鲍丘河展开大战,公孙瓒援军大败,被斩首一万余级,再无力北上救援。

   “速速令四周守军来援!”得知消息的公孙瓒,有些惊慌失措。

   “袁绍众十余万围易京。将军所部不过四五万,右北平人马不过八千,实难相抗。将军宜忍耐时刻,还是要待黑山军马前来,方可破敌。”田豫只好在一旁细心解释,并宽慰公孙瓒。

   公孙瓒知这样做是饮鸩止渴,但形势所逼,不得不为,只好答允。

   其实说起来,公孙瓒的这些敌人,在公孙瓒杀刘虞之前就在。

   如果公孙瓒稍微有点远见的,稍微的合纵连横一下,就不会让这些人联合到一块一起对付自己。

   可偏偏公孙瓒没有这样的头脑,硬是让这些人拼到了一起。

   而这些人最重要的粘合剂,就是之前德高望重的刘虞。

   鲜于辅是刘虞的部将,为刘虞报仇是自然而然的事。

   刘虞的长子刘和在刘虞被杀时在袁绍那,正好给了袁绍乘机出兵消灭公孙瓒占领幽州的借口。

   而乌桓、鲜卑人自从刘虞当上幽州牧后就只认刘虞,公孙瓒则一直惦念着怎么消灭乌桓鲜卑人,如今刘虞一死,这些幽州的乌桓、鲜卑部落就很紧张,找人联合灭掉公孙瓒也可以理解。

   公孙瓒确实不是什么战略家,是因为那首“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民谣,才搬过来的。

   可看一看易京的位置,如果按东汉十三州区域算的话,还属于袁绍的冀州,不过属于冀州的最北边,幽州的最南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