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略

第454章 狼来了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155 2024-05-30 14:24

  子时,福州沿海一带,北口方向,一通猛烈的火炮声,终于打破夜色的安静。

   至此,备战多日,终觅得倭贼主力,军中那份松懈与轻松,也该停了。

   除陶家庄方向外,北口一带是通往福州城的另外一条主道,倭贼选择在此处登岸,意欲非常明显:目的是福州城。

   确切的,是福州城外临时堆放的粮饷,还有城中百姓正准备移送出城的金银细软、珠宝、瓷器、玉石、丝绸等等。

   来犯北口的这支倭贼,头领名叫井上三郎,所率倭贼达万人。

   此战,倭贼蓄谋已久,攻势异常凶猛,沿岸防守的大明将士奋力抵抗,奈何寡不敌众。

   看样子,用不了多时,防线就会被倭贼攻破。

   月色之下,火炮将海岸照的通明,轰鸣之下,似乎都能听到倭贼狂妄的笑声。

   ……

   驻军大营,俞大猷。

   “弟兄们,据沿岸将士来报:北口方向的倭贼兵力过万,立刻调拨五千精兵前往助战,务必死守,万不得让倭贼登岸”。

   俞大猷军令一出,数名将领立刻领命而去。

   片刻之后,五千兵马径直出了大营。

   夜色中,留下的是一道隐隐的担忧。

   “俞将军,看样子,倭贼主力不止一万,我军五千兵力,如何能抵挡?”。

   营帐中,剩余议事的将领,立刻建议:再派兵力增援。

   哎……,俞大猷一声长叹:“本将何尝不知,但戚将军已率戚家军去了浙江,军中其余兵力大多分布在沿岸线一带,一时半会,岂能调的过来?”。

   “沿海岸各个关口防守的将士,千万不能抽调回来,否则,倭贼一旦选择其他地方登岸,如何抵挡?”。

   众人正在议事,却见仲逸走了进来,身为监军协理,他自然可以参与议事,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俞大猷猛地站了起来,他顺手将仲逸推到木椅之上。

   “仲侍读,你来的正好,大营就交给你了”。

   俞大猷立刻向众人吩咐道:“再抽调一千精兵,由本将亲自率领,前往北口助战……”。

   木椅之上,仲逸如坐针毡,脸上写着一百个不愿意:“不行不行,俞将军,下官从未带过兵,岂能守大营?”。

   俞大猷脱口而出:‘可是,你是朝廷委派的监军协理啊,本将有义务保证你的安全,两军阵前,你就不要去了’。

   监军协理一下子变成了守营‘将军’,这位翰林院的侍读,确实吃惊不。

   “这是军令,军情万急,仲侍读万不可推辞”。

   俞大猷微微笑道:“放心,本将给你留守五千兵马,五个千户所的千户,会全力保护你的安全”。

   此言一出,仲逸更坐不住了:‘下官只是个六品,岂能让正五品的千户保护?’。

   “得令”,一旁的五名千户立刻领命。

   这架势,显然没有商量的余地。

   仲逸一番挣扎,终归于重重点点头:“下官领命”。

   驻军大营,俞大猷一身戎装,身后一千将士严阵以待。

   “出发,直奔北口方向”。

   ……

   “仲大人,大营留守的只有五千之余兵力,当如何部署?”。

   来福建这些日子,都在大营出入,这五名千户对仲逸并不陌生,如今又有俞大猷的军令,自然不敢怠慢。

   背对着众人,仲逸心中再次盘算着计划的每个细节,生怕有半点闪失。

   “从白日里换防的将士中抽出五百人,例行巡逻,每个营房留灯,一切照旧”。

   仲逸缓缓转过身来,一字一句道:“此外,挑选十名身手最为敏捷的兄弟,要绝对可靠,前来待命”。

   这……

   众千户相视一眼,其中一人不由的上前一步道:“仲大人,那其他人呢?”。

   仲逸毫不含糊的道:“其他人,全部睡觉”。

   睡觉?四千五百多人,全部睡觉?

   仲逸竟笑着补充了一句:‘当然,若那位兄弟胃大,可以去伙房,看看有什么吃的?’。

   千户们犹豫片刻,还是齐声应道:“遵命”。

   这都是俞大猷带兵有方,否则,这样的命令,恐怕早就有人站出来反对了。

   片刻之后,仲姝走了进来。

   ……

   北口、海岸。

   连同之前的五千兵力,俞大猷所率一千兵马,全部抵达。

   火炮的攻势了许多,不过沿岸炮台大多已被摧毁,剩余的受损严重,已很难发挥作用。

   看样子,倭贼即将登岸,正面厮杀一触即发。

   “众将士们,我们兵力有限,倭贼登岸,切不可正面迎敌,耗其锐气”。

   俞大猷大喊一声:“我们的任务是守住福州城,必要的时候,后撤三十里”。

   将领们目光齐刷刷望来,他们确定没有听错:之前,还是死守海岸,绝不能让倭贼登岸。

   “得令”,喊声震响。

   后撤三十里,就是一大块空地,两侧都是高山密林。

   …………

   陶家庄方向,沿岸一带。

   海面上,一条船快速飘来,直奔远处的大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