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略

第364章 面圣垂钓(下)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145 2024-05-30 14:24

  边层层薄云飘过,微风拂来,满是舒爽的感觉。

   不过,这些对两位垂钓者而言,关系不大。

   身后一个大大的木亭,一旁有桌有椅,桌上有茶有水、有糕点。

   皇帝就是不一样,这大池塘、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简直了。

   能陪钓、有高论,幸阅不是一点点。

   “水中的鱼儿钓上来了,可榆林府的鱼,该怎么钓呢?”。

   朱厚熜也站了起来,边走边道:“当初,你去博野县、去大同办案,还不错,那榆林府之事,如何办?”。

   终于到案情,仲逸早有准备:“大煤矿与赋税,一查到底,解决当地百姓疾苦,另找新路。御敌之策,兵马未动,而粮草先斜。

   “看好你的鱼竿儿”。

   朱厚熜来到仲逸身边:“接着下去,具体的”。

   久违的面圣,要的就是这句话。

   “大煤矿背后是严士蕃,由北镇抚司查最好不过,从严士蕃到当地知县,从三边镇到知县、知府衙门,甚至布政司、京城的衙门,无一遗漏”。

   仲逸继续道:“税赋之事,重点在当地知府、知县,可命户部、吏部派人去查,北镇抚司务必要协办,因都在榆林府,大煤矿与税赋有交叉,锦衣卫参与,查办更有力”。

   事已至此,严士蕃与大煤矿的关系,已无须回避,两位钦差已将案子上报朝廷。

   况且,以锦衣卫的能量,榆林府的事儿,恐怕早就一清二楚了。

   事情已经抖落出来,话也了,办不办,圣裁吧。

   这时,仲逸架起鱼竿,从包袱中取出一样东西。

   “这条皮鞭,是在大煤矿找到的,苦力们深受其害”。

   仲逸将皮鞭呈上,补充一句:“但凡苦力不从,打手们就用这样的鞭子抽打”。

   一条皮鞭,已有磨损,但依旧可见血迹斑斑。

   这条鞭,不是来自衙门,血迹,不是来自敌人。

   这,是大明的耻辱。

   “传旨锦衣卫,立刻着手查办大煤矿一案,所涉之人,无论是谁,一律法办”。

   朱厚熜扔下皮鞭,向传旨太监道:“此外,命户部、吏部、刑部,联合督办榆林府税赋之事,锦衣卫协办”。

   末了,他叮嘱道:“知会内阁,就是这个旨意,速办”。

   “遵旨”,传旨太监立刻领命而去。

   仲逸摸摸鱼竿儿,确定鱼儿还未上钩。

   不过,他的心里却别提多美了:此鱼非彼鱼,水里的鱼是没上钩,水外的‘大鱼’,怕是要着急了。

   “继续,对付鞑靼军,有何对策”。

   朱厚熜再次望着那条鞭子,他真的怒了。

   “鞑靼军,善于马战,又依赖马战,得益于北漠的地形,又依赖那里的地形”。

   仲逸接过之前的话题,继续道:“微臣以为,单从地形与作战手法而言,应设法使其‘人马分离’”。

   人马分离?

   实话,仲逸初次到这句话时,朱厚熜还真没听明白。

   这时,仲逸将准备好的一张图纸递了上去。

   认真、仔细阅读汁…

   “这……,可行吗?”。朱厚熜不由的再次看看纸张。

   仲逸急忙解释道:‘此物,早就有之,大规模使用却颇为难得,当然,同样对地形有要求,且还要其他作战手法辅助’。

   朱厚熜:再具体些。

   “这么吧,一旦大规模使用此物,敌军马战势必无法展开,无法随意出孝进退,一旦人马分离,战斗力骤减,士气大减”。

   仲逸继续道:“若敌军从马背上下来,我军的优势便可显露出来”。

   “你这是向朕要银子啊”。

   弄了半,朱厚熜终于反应过来。

   不过,听这话的意思,也没有完全拒绝的意思。

   管不了那么多了,试试看吧。

   “圣明莫过于万岁,此乃扩充军备,御敌之用,我大明朝,不缺这点银子啊”。

   仲逸干脆再推一把:“此事,还要隐蔽,否则,敌军必有所防范”。

   呵呵,朱厚熜笑道:“就这东西,还防范什么?图纸你收起,朕自有安排”。

   自有安排?

   这到底是准了,还是不准?

   圣心难测啊。

   “方才你,种地收成不好,可另谋出路,是什么意思?”。

   看来,会听话的不止仲逸一人,朱厚熜也没有拉下一个字。

   “除了耕种,种茶、养蚕、烧瓷,这些都行不通,灌溉太耗水,黄土高坡、地势使然,也行不通。

   不过,酿酒与牧羊之类,似乎可斜。

   着,仲逸又取出一张纸,一张很大的纸,画的全是当地地貌。

   朱厚熜再次端详起来。

   仲逸继续道:“从当地地形来看,除山中部分相对平坦之地可以耕种外,尤其沟壑、斜坡处都是荒芜一片,可耕种的地,占不到四成,剩下的都是荒草。

   在这些可耕之地中,又分为阳面和阴面,因为干旱,相对而言,阴面地比较背光,收成能更好一点”。

   当地地形,仲逸已观察过多次,这个主意,他想了很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