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之秦华传

第127章 大旱

三国之秦华传 书麟 2134 2024-05-30 14:28

  “报,并州、凉州多地大旱。”

   原本以为秋收之后,财政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没想到这个时候居然发生了大旱。

   秦华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主公,旱情虽然严重,但以凉州的水利建设来看,并无太大关系,只是并州等地水利并未普及,恐生祸事。”

   要说最了解秦华领地内政的,那人一定不是秦华自己,而是荀攸。

   “公达所言极是,还请主公增加人手,前往并州治理旱情。”

   贾诩在一旁附和道。

   “可是现在徭役人数不足,主公轻徭役,又要兼顾其他建设,恐怕没有这么多人手吧。”

   “不然再从各郡县征召徭役,以应对此次旱灾。”

   “不可,此前刚刚额外增加过一次赋税,如果再增加徭役,恐生民变。”

   下方的官员在激烈的讨论着,秦华则是静静的听着,现在他也感觉头疼的厉害。

   原本以为下了罪己书后,领地的内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加上自己领先的商业体系,短时间内应该就能恢复过来,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居然会出现旱灾。

   莫非真如那左慈所说,自己并非这个世界的人,上天也不在自己这一边?

   “闭嘴。”

   见下方的辩论有逐渐像争吵的态势转变,秦华立刻出声制止。

   “徭役不可继续增加,但是旱情也需要治理,我决定让军队出动五万人前往并州,加速并州的水利建设。”

   说着秦华看向一旁一直没有发言的张辽说道:“文远,从军中挑选五万人前往并州,愿意前往的,粮饷增加三成。”

   “军人当为国牺牲,为百姓效力,如何能够要求主公的粮饷。”

   张辽对秦华的决定并没有异议,但是他却不赞成秦华额外支付他们粮饷。

   “那就只增加一成粮饷,其余两成用来改善伙食,水利工程多是体力活,需要吃好一点。”

   “多谢主公美意。”

   这次张辽并没有拒绝。

   “传令鲁达,工部需要在三天内安排出一支不少于三百人的工程部队前往并州,文远会安排五万人作为徭役帮助他们建设,务必救助更多的庄稼。”

   接着秦华又看向末位的马超,徐州事件后,马超断了两指,情绪一直都不太好。

   “马超、阎行,你二人听命。”

   听到秦华喊自己的名字,马超、阎行立刻站了起来。

   “新组建的玄甲骑已经训练一月有余了,我现在命令马超为玄甲骑统领,阎行为副统领,你二人立刻率领玄甲骑前往并州,遇到盗匪作乱,或者饥民叛乱,自行处理,务必保证并州安定。”

   “我...”

   马超刚想说什么,却被一旁的阎行拉了一下,也就没有说出过。

   “是,末将领命。”

   最终两人还是接下了这道命令。

   其实马超想说的就是自己不该是统领,这位置阎行更合适,但是看到自己父亲那一脸笑意,马超又说不出口了。

   “文和,你选一批人作为赈灾官员前往并州,发放救济粮食,务必不要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是。”

   贾诩刚想领命,秦华忽然又说道:“让大理寺安排一批人前往并州,旱灾期间一切违法之事一律严查,尤其是那些囤积粮食,高价销售的人。另外你拟定出一份粮价的标准,旱灾期间限制粮价暴涨。如有恶意哄抬粮价者,一律严惩。”

   “属下领命。”

   将该布置的都布置好后,秦华这才再次坐回椅子上,静静思考是否还有遗漏的地方。

   忽然秦华发现荀攸脸色依然不见好,还以为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急忙向荀攸询问。

   “主公安排并无疏失,只是...”

   “还请公达直言。”

   “主公可曾听闻,大旱之后必有大蝗。”

   “蝗灾?”

   秦华不由又头疼起来,旱灾可以通过兴修水利、挖井等方式解决,蝗灾该怎么办呢?

   “荀从事所言甚是,我险些忘了,大旱多伴随着蝗灾。”

   一众官员也是饱学之士,这种事情在书籍中多有记载。

   “古籍记载,蝗虫幼虫多生于干涸河床等地,可在幼虫未孵化前将其杀死。”

   有一名官员建议道。

   “此法效果不大,古书已有此记载,但效果不是很明显,来年依然蝗虫满天。”

   “自古以来,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扑打法与掩埋法。其一乃是蝗虫泛滥之后,百姓持布网,三面围堵,将蝗虫聚集为一处,进而扑杀。其二乃是在蝗虫必经之路上挖沟堑,以布网将蝗虫挡下,进行掩埋。”

   “你说的方法虽然一直被用来治理蝗虫,但是蝗灾受损却并未减少多少。”

   见官员们又要开始辩论了,秦华再次打断他们。

   “此事不急,你们先回去仔细想想,整理好后奏报与我。同时对领地内发布通告,寻求能灭蝗虫之人。”

   好不容易将事情都处理好,太阳也已经西垂了。

   秦华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秀儿的院子,他今天准备在这里过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