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再起

第1070章

大唐再起 飞天缆车 2506 2024-05-30 14:30

  早在建国之初,李嘉就让少府寺掌控盐场,以及市舶司,这两处,也是少府寺重要的钱财来源,至今仍旧是。

   不过,为了鼓励民间贸易,也是为了让户部充实,李嘉让少府寺经营的市舶司收入,上缴户部,让转运使司衙门与少府寺一同经营。

   但在于盐场,李嘉寸步不让,直接掌控着整个大唐的盐业。

   无他,盐业的利润还是太大了,大到让李嘉难以割舍。

   之前在南方时,盐业每年就能带来数百万贯的钱财,而北伐之后,淮盐被掌控,其间的利润,更是达到数百万。

   也就是说,如今淮盐,加上解盐,以及一些海盐,足以有每年千万贯的利润,而且随着人口的滋生,这块的利润在不断地变大,未来可期。

   到了北宋,光是淮盐,就有了两千万贯,可见其利润。

   谈到盐业税,李嘉瞬间就清醒了,他审视了一番孙钊,严肃地警告道:

   “唐末黄巢之乱,就是因为盐,而且,盐乃百姓日需之物,不可抽离,其至关重要,只有让朕亲自掌握,才能放心,你们就勿做他想了。”

   “既然钱财缺乏,那就多添些进钱的事项吧!”

   李嘉立马转移话题,说道:“可以在登莱二州,设立市舶司,与高丽、契丹往来便利,其位置适合,想必能收不少的钱财,户部宽裕指日可待。”

   听到皇帝这般态度,孙钊知难而退,不敢直言,在这位年轻的开国君主,他这位宰相的份量,实在是不够。

   即使加上政事堂所有人。

   赵普眼观鼻,鼻观心,看着孙钊的出招,以及溃败,其之迅速,让人震惊,这位皇帝的威势,比赵官家,强太多。

   其后,孙钊又开始汇报夏税的情况,整个南方去年民夫大规模的征调,终会还是影响了收成,去年秋税大跌三成,神武八年的夏税缓缓上升了一成。

   恐怕,没有两年的修整,南方的元气是恢复不了了。

   即使如此,南方州府(包括淮扬,以及淮海府)的夏税,也达到两千三百万石的巨额数字,至于商税,则达到了七百万贯。

   北方,则让人颇为丧气。

   山东府,河南府,洛阳府,河东府,河北府,陇右府,陕西府,京兆府,八府之地,一共才八百多万石,商税也仅仅两百万贯。

   南北地域差不多,但北方的夏税却只是南方的1/3,可以说是极为寒酸。

   人口差不多,税收大相径庭,李嘉从这些实际的数目中,感受到两地真正的差距。

   整个大唐,夏税规模达到了三千一百万石,商税九百万贯,规模空前。

   这番数字,李嘉总体还是满意的,他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转运使司,这个专门收税的官僚集团,硬生生的从地方扳开口子,为朝廷谋取了利益。

   一百万贯,没有白花。

   当然,粮食折算成钱,也才一千万贯,加一起也没两千万贯,两税一起,就是四千万贯左右。

   军队上,宋军淘汰老弱后,又增添了两万人入了御营。

   御营的规模,达到了十五万之巨,距离北宋二十万禁军,还差一些,不过已经足以防守汴梁了。

   不过,由于铠甲,粮食,戎袍,以及其他的消耗,这十五万人,几乎与二十万人相差无几,把粮食,鱼肉等换成钱财,加上钱饷,那么每月就达到了五十万贯,一年就是六百万贯。

   与四千万贯的财政收入想比,御营这点支出不算什么,尤其是骑兵的耗费占据大头,钱,李嘉很舍得。

   地方上的巡检,军都司,基本上与地方对半开,不及御营三成,不值一提。

   不过,近两千万贯的钱财,对于偌大的大唐帝国来说,远远不够。

   尤其是北方,许多官吏钱粮多年短缺,又增添了许多新衙门,支出很大,修沟渠,修路,甚至,黄河的修缮,也提上来日程。

   今年夏税,刚到八月,就只剩下五百万石粮,钱不足百万。

   都在等着秋粮到。

   许多南方官吏,都在抱怨北方是累赘,用南方来补贴北方,极为不爽。

   北方理短,又是被征服的一方,敢怒不敢言,朝堂初步分裂,形成了南北对立趋势。

   不过,李嘉倒是不担心,等他把人事提上日程,所谓的对立,都会变成利益勾结,求官,恋官,分裂就不存在了。

   “秋粮,秋粮!”

   李嘉嘀咕了一声,今年夏税还算是宽松一些,去年的秋天更难熬,他沉声问道:“北方各府,何时能恢复元气,朝廷日不敷出,仅存五百万石,何以支用?”

   这要是出现一个战争,亦或者自然灾害,国库就会空。

   李嘉有些许强迫症,国库中没有千万石钱粮,他是绝对放心不下。

   “陛下,臣等查阅了历年来的纳粮,以及户籍情况,再有三五年,北方赋税定能大大增加,起码翻上一倍。”

   赵诚连忙回道。

   “三五年?”李嘉摇摇头,这日子说长也不长,短也不短,真是令人难受。

   “罢了,朝廷尽量去办吧!”

   又说了一些小事,如宗庙的修建,前唐皇陵的修缮,以及皇帝自己陵墓的修建。

   每个皇帝刚继位,就得修陵,以防万一。

   李嘉在长沙时就一直没修,如今定都洛阳已经成了章程,那么修建陵墓自然就得开始。

   地点就选在伏牛山,至于规模,李嘉想了想,他不想自己死后被人挖掘,所以直言道:

   “陵墓规模莫要太大,节省财力,朕也不想死后住得太空旷,而且,我有意效仿汉文帝,薄葬入棺,省得被惦记,前唐列位皇帝,死后也不得安宁,前车之鉴不远啊!”

   大臣们默然,这话题太沉重,他们不知该如何说话,皇帝总是多变的,还是听听就好。

   只要没有下发圣旨,就不是真的。

   另外的一件事,也是关于陵墓的。

   乃是前唐末帝,唐哀帝的位于定陶的温陵,宰相们想将其迁徙到洛阳,以示尊重。

   甚至,还准备给这个可怜的孩子起个庙号。

  喜欢大唐再起请大家收藏:(www.xs4.cc)大唐再起全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