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回到明朝当朱标

第444章 讨论定都

  洪武七年,赤日炎炎,京城。

   通往京城的直道烫的草鞋发热,空气中没了当初的灰尘。

   城外田边,百姓盖着草帽在柳树下打着瞌睡,茶楼中的王孙公子摇着扇子,听着小曲。

   忽然,京城的南门外,传来一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正缩在城门阴凉中的小卒被响声惊的没了困意。

   就在大家站直身子去看时,两匹快马和一队士兵已经进了城门,留下背影。

   “诶,那过去的好像是徐大将军和周王殿下。”小卒站直身子。

   “是王爷和大将军,没有看错。”

   距离城门十米处的白石灰线条处。徐达下马,朱棣也跟着下马。

   京城中,除了天子车驾,其余人不准在京城内跃马扬鞭,防止踩伤百姓。

   路政局和街道司第一条直道条例就是这个。

   众人皆知,这是太子拟定的条例,徐太子妃修改,皇上皇后点头,无人敢触犯。

   这次回京,是朱棣大婚的日子到了。

   “魏国公可要进宫?”朱棣询问。

   “王爷不必等臣,我卸甲之后便进宫去看看我家二姑娘。”徐达说完牵马向国公府的方向而去。

   朱棣则是回了宫城。

   。。。。。。

   此时,朱标在谨身殿听到朱棣回来,便要去问问练兵事宜。

   “站住,咱让你走了?”朱元璋斜了眼,他正为朱标把朱允炽扔水缸中游泳的事情发脾气。

   “爹。”

   “你这干的是人事吗,还有脸走。”

   朱标不解释,也不说话。

   等老朱气消了,自己继续扔他进去。

   坚决不能当旱鸭子。

   不久后,马皇后带着朱允炽进来:“他非要去水缸玩,拉都拉不住。”

   朱标耸了耸肩膀。

   你家孙子自己要跳水缸玩,关他老子我什么事?

   朱标瞬间脱离嫌疑。

   正巧礼部尚书和汪广洋前来议事情,朱标就跟朱允炽打了个手势。

   朱允炽咯咯直笑,随后被于一带到后殿去了。

   汪广洋是来禀告关于查朱亮祖的事情,大声道:

   “这朱亮祖,镇守广州府时,不遵大明律法,吃饭不给钱,并将番禺县令秦正同污蔑斩杀,经常大鱼大肉横行,监察御史弹劾,请陛下下令。”

   朱元璋早就听说过此事,便批准了汪广洋的奏疏。

   坐在旁边的朱标神情严肃,并不是为了朱亮祖,而是因为其他。

   他把道同早早的带到了京城,免去了灾祸。但番禺县令还是死了。

   就如朱棣不造反,朱棡起了坏心思一样。

   徐达这次为了徐妙云的婚事从东南沿海回来,朱棣也从练兵的地方回来。

   两人碰头后,一同回京。

   锦衣卫把这些事情都已经告诉朱标。

   汪相把事情解决,礼部尚书陈迪便想问问周王的婚事规格该如何。

   这一商量,就商量到了下午。

   朱标要离开时,朱元璋叫住他:“一起用膳吧。”

   不用问也知道,这是一个人吃饭不香了,想跟自己搭伙。朱标心里明白。

   看见儿子停下脚步,老朱这心里也高兴,终于有人陪自己吃饭了。

   父子两人相对而坐。

   “此次去陕西和北平,有何想法?”朱元璋往朱标的饭碗中加了菜,问道。

   朱标想了想,放下碗筷。

   “西安府地处关中平原,北临渭河,南有秦岭,北部有天然优势,东部有黄河,西部陇山让西安府形成了易守难攻之势。只不过......“

   “继续说,咱听着呢。”朱元璋静静看着他,等朱标说下半句。

   隋唐之后,宋朝经历了经济中心南移,人口南迁,长安城便不在繁华。

   只有不断地兴建,恢复当年的盛世长安。才有可能。

   朱标把自己的分析告诉了老朱。

   大明开国之初,虽然没有把京城设立在西安府,但老朱对西安府很是重视,又因为当初汉朝也在长安。

   老朱十分看重。

   父子两讨论着。

   朱标这次去陕西,西安府水源充足,只不过经常干旱少雨,养活不了太多的百姓。

   而北元的残余已经被消灭,冯胜打下西域时,又顺便清理了一番。傅友德守着河套。

   西安府最大的劣势是,距离江南地区太远,如果遇到天灾,容易断粮。

   还有一个地方,老朱亲自去看过。

   这个地方便是开封府。

   因为开封府距离东西南北的位置更近。方便统治者掌控全局。又紧紧和长江下游挨着,粮食也充足。

   但老朱放弃了开封,北边是平原,没有大山,无发形成天然的屏障。

   一旦有敌军攻打,外部突破燕山山脉,敌军很快会聚集在开封。

   自然不可以。

   “此事还需在商议啊。”

   目前来说,老朱在位,他对京城也不发愁。

   京城四周有丰富的水系,一直是鱼米之乡,并且商船往来方便。

   而且是老朱当初的“老窝子”。

   父子两一时间讨论到了僵持。

   船队再过不久,就要靠岸边,到时候南京便是处于最沿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