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大秦熊孩子,八岁监国

第196章 京察制度

  十几个病人无一例外,全部都被大蒜素成功的拯救了。

   当打完麻将之后。

   在傍晚之时,看到大蒜素所展现出来的惊人成果之时,夏无且还有赢政,都被这种新药给震撼住。

   随即嬴政便朝一旁的赢长声下令说道。

   “这个大蒜种子有多少,能够种植多少地方?”

   “能够种植个一万亩吧!”

   赢长生看见了赢政,然后说。

   赢政微微点头,随即说。

   “那就抓紧时间将这些大蒜全部种下去,挑最合适最肥沃的土地种植这种大蒜,这可是神药呀,能够拯救无数苍生的性命,有了这种药,我大秦的百姓,人口之增长,将会提高数倍!”

   “父皇英明,确实如此!”

   听到赢政的感慨声之后,赢长生点了点头。

   大秦帝国的人口确实少。

   只有两千多万的人口。

   未来随便一个超级城市就有这么多人口,所以当下的大秦是正儿八经的,地广人稀。

   人口少了,对于皇帝来说那么人口增长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在当下的秦朝。

   任何一个官员治理下的地方,如果人口数量每年都能够增加一大截的话。

   那么这是可以作为其政绩。

   然后用来给他升官的。

   不过虽然朝廷一直在鼓励民间,想方设法的增加人口。

   但实际上这种举措一直都成效不怎么样。

   原因很简单,一则是当下的生产力太过于落后。

   生产力落后生产技术也落后,就导致生产所得比较少。

   粮食产量太低就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自然而然百姓们就不可能增长的太多。

   历史上华夏人口之所以暴涨到四亿人之多。

   那也是因为土豆红薯这两种作物在清朝时流传开来的结果。

   此时的大秦虽然有了高产的农作物,粮食是不缺少的。

   但是问题在于粮食虽然多了,但是人口还是增长很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因为当下时代的医疗技术着实是落后呀。

   随便一个伤风感冒就可能要人的性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

   人口怎么大量增长?

   寻常百姓家,甭看生的孩子挺多。

   但最终能够成活能够不夭折的活到成年的,却拢共没有几个。

   因为。

   再随便一个病都能够要人性命的时代。

   人口增长着实是艰难。

   而有了大蒜素之后这一切就不是问题了,大蒜素在当下的时代,简直就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神药。

   在人类普遍没有使用过青霉素产生过抗药性的情况下。

   随便一点大蒜素就能够救活一条信。

   原本很多会导致人丧命的疾病,在大蒜素出现之后就不是问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口想不增长都难。

   只听见赢长生朝一旁的赢政说。

   “有了这种药,日后我大秦,人口起码能够在二十年之后,增加个两三倍!”

   “到那个时候,我大秦就不缺人了,而且国力也将上升数倍!”

   “这是自然的!”

   赢政微微点头。

   这确实是事实。

   有了足够多的粮食可以吃。

   又有了足够多的药物。

   可以保证夭折率,不至于太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

   二十年内人口增长个两三倍,真心不是问题。

   不过随即赢政又皱起了眉头。

   他转头看向一旁的赢长生,然后说。

   “有了这个大蒜素之后,我大秦,地方上面的官员只怕是要乐开花了,毕竟这人口增长与他们的政绩相关,可是朕觉得这应该改一改了……”

   “毕竟日后人口势必大量增长,若是在按照原先的规则,给他们升官的话,就着实有些不太靠谱……”

   “而且也不太合适!”

   “毕竟朝廷内哪来的那么多官位给他们呀?”

   “父皇所说,儿臣觉得并不难解决!”

   赢长生微微一笑,随即朝赢政说的。

   赢政所担心的问题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担心官员们的政绩无法再像之前的那样进行考核了。

   而这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也非常好解决。

   或许,对于赢政来说,这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

   但是,对于来自于未来,拥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累的赢长生来说,这简直,不要太简单了。

   因为,历史上,有无数个例子,可以供他借鉴,可以供他,给赢政出谋划策。

   只听见,赢长生笑吟吟的朝赢政,解释着说道。

   “父皇,儿臣觉得嘛,政绩考核,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进行!”

   “换一种方式?”

   赢政眉梢一扬 ,心里忍不住的嘟囔着道。

   换一种方式?

   瞧你小子说的。

   这换哪种方式啊。

   朕怎么就不知道,还有别的办法?

   这时候,赢长生却是自顾自的给赢政解释起来了一项在明朝时诞生出来的制度。

   这项制度就京察制度!

   只听见,赢长生朝赢政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