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第一百九十五章 假霸王赵广

  孙皓把陆抗的意见告知群臣,想听一听众人的意见。

   吴国众臣这段时间被孙皓的残酷手段搞怕了,一个个垂首也不答话,没办法,谁说话谁先死,孙皓这种二杆子的马屁不是谁都能拍上的。

   孙皓希翼的扫了一圈,见无人出列,心里甚是失望。

   大吴国的贤臣们都去哪儿了?

   都死光了吗?

   尚不自知的孙皓最后将目光投向右丞相万彧,相比被杀的濮阳兴和张布,万彧才是真正推荐孙皓上位的人。

   吴国目前的朝堂上,除孙皓之外,权力最大的人也是万彧,而不是左丞相陆凯,陆凯年岁已高,加上性情耿直,屡屡直谏让孙皓很是不快,这次要不是涉及陆抗,孙皓都不想让陆凯参与议事。

   万彧见孙皓盯牢了自己,心里颇感无奈,最后硬着头皮上前道:“陛下,臣以为镇军大将军的提议甚好,我大吴虽然放弃了西陵,但却可以加剧汉国与晋国的矛盾,若是他们因此打起来,那我大吴就可黄雀在后,坐收渔翁之利。”

   说到这里,万彧瞄了一眼孙皓的脸色,见没有什么异常,心中稍稍安定。

   “前番晋国向我大吴求和,遣了中书郎张华、郎中何邵前来,我们按对等的礼数派出使臣即可,臣以为秘书中书郎薛莹可当此重任。至于具体的方略,臣以为还在于镇军大将军那里,吾等远隔千里,不知实情,不敢妄言。”万彧继续道。

   孙皓听万彧这么一说,刻薄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点头道:“还是右丞相知朕之心意。这样,让薛莹挑选合适人选,出使晋国,商议联合之事。另外,此事先不要声张,以免丁大将军有异议。”

   孙皓一言已定,众臣也是长出了一口气从昭明宫出来,看向万彧的眼神也充满了感激,全身而退不容易呀,这一回要不是万彧,说不定又要被孙皓打杀几人。

   在吴国为官,危险性实在太高。

   唯一感到不快的,只有秘书中书郎薛莹,这简直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万彧哪只眼睛发现他薛莹适合出使晋国了?

   万彧见薛莹怒瞪着自己,心知这事做的不妥,但当时一时情急,他是刚刚想到薛珝,也就是薛莹的大哥经常出使蜀汉,这薛莹出使晋国正是合适,也没来得及和薛莹商量一番。

   “道言,此事不怪文彬。出使之事还望多多费心,一定要促成吴、晋联合,不然的话,仅凭我大吴的军队,只怕不是那赵广的对手。”就在万彧难堪时,左丞相陆凯出声道。

   “陆公放心,莹当尽力而为,必不负诸公之托。”薛莹听陆凯这么一说,脸上不快渐渐消退。

   陆凯德高望重,很得吴国众臣的信任,就连薛莹的父亲薛综、兄长薛珝,也对陆逊、陆凯、陆抗赞誉有加,薛莹一个后辈,能得陆凯肯定,也是一份光荣。

   面临新汉的威胁和军事压力,一团乱麻的吴国朝堂上,皇帝孙皓和众臣的意见难得达成一致。

   荆州方向,继续交给陆抗与赵广、羊祜周旋;外交上,薛莹出使洛阳,希翼和晋国一起,为抗击新汉赵广的入侵而联合起来。

   一个打不过你,那吴、晋两国就抱团打你汉国一个。

   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合纵之术,又一次在三国末年的外交层面出现,这对于赵广来说,是增加了统一的难度,但同时,也是给了他在复杂局面下成长的经历。

   ——

   吴国的情况,大致就是如此。

   回头再说长久沉寂的晋国,司马炎在与赵广达成河东和议之后,很长时间内都在休养生息,埋头发展,几乎不参与对汉的军事行动。

   这是他吃了数次亏之后,得出的应对赵广的策略。

   按荀勖、贾充、王经、裴秀等近臣所说,赵广这种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的疯子,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霸王项羽。

   要是你理他,他起劲个没完,要是不理他,他就打别人了。

   这不,晋国半年多没惹新汉,赵广是又征讨凉州,又南攻荆州,与鲜卑、吴国打的热闹的很,按照常理推断,汉国的那一点国力和积蓄,也被赵广折腾的差不多了。

   司马炎和贾充、荀勖等重臣只要一想到这一点,心情就大为畅快,不用打仗还能看着对手犯一个又一个的错误,这是当年高祖刘邦看霸王项羽时的心情呐。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最后谁赢了?

   当然是刘邦,而不是项羽。

   按这个思路,现在赵广这个假霸王蹦的再厉害,只要吃上一次败仗,那就前功尽弃,司马炎现在就是在等赵广失败的那一天。

   薛莹到达洛阳的时候,司马炎也在看羊祜送来的荆州战报,羊祜的分析和陆抗虽然角度不同,但大方向还是一致的。

   对于赵广介入荆州战事,羊祜认为,新汉在南面开辟新战场,其实并不明智。

   原因是荆州在南、关中在北,赵广除非有分身之术,否则的话,以他一个人是不可能应对两线作战的困局,当然,现在赵广还有姜维可以依靠,但姜维已老,他又还能支撑几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