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从单骑下扬州开始

第435章 邺城沦陷

  邺城,破了——

   在秦国侍中贾诩的谋划下,这座被袁氏盘踞二十四载的大城,终于被曹操攻占!

   邺侯袁尚趁乱逃离,前往幽州范阳寻求袁氏老臣审配的庇护。

   但是随着邺城的沦陷,袁氏彻底从河北霸主的地位跌落神坛,青州孙绍和辽东公孙康更加肆无忌惮地侵攻袁氏领土。

   而袁尚只能躲在范阳,寄希望于审配和令狐邵能够击退公孙康。

   至于还在攻打渤海郡的青州军,袁尚已经没有能力管了。

   袁绍死后,袁尚对河北各地的控制一直在走下坡路,百姓的生计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这下好了,伴随着袁氏的轰然倒塌,河北彻底陷入混乱之中。

   一时之间,许多听都没听说过的人跳出来,占山为王,割据自守。

   无辜的百姓被这些野心家裹挟,更加难以生存,百姓们要么托庇豪族,要么只能背井离乡,逃亡河内、河南等地。

   邺城沦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发生。

   曹操看似击败了袁氏,但河北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落入曹操之手。

   而今曹操只能说是控制了邺城,拿下邺城所在的魏郡应该也没有问题。

   冀州还有清河、巨鹿、常山等七个郡名义上依旧归属于袁氏,这些郡县都需要曹操去征服。

   但曹操现在显然没那个时间,况且就连刚刚夺下的邺城,也还有许多事务等着处理。

   不过曹操在执行奇袭邺城的计划之前,就已经和贾诩商谈好了后续事宜。

   并且二人还在那次讨论中,对于秦国储君的位置有了定论。

   攻破邺城的当日,曹操在邺侯侯府召集众文武议事,交代邺城和冀州的善后之事。

   此次奇袭邺城,曹操不止带了徐晃、曹彰的武将,还带了卫觊、辛毗两位侍中同行。

   卫觊出身河东士族,少有才学,在曹操还是司空时,就接受征辟在司空府任职。

   后在曹操占据关中和并州的过程中,卫觊凭借自身在关中的影响力,屡任各郡太守和州府长官,可以说是曹氏政坛的功勋人物。

   辛毗就不必多做介绍了,袁氏旧臣,曹操带他来邺城的意思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人非常重要,那就是五官中郎将曹丕亦随曹操奇袭邺城!

   侯府公厅内,曹操下达命令:

   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领冀州牧,治邺城,持节督冀、幽、并河北诸军事!

   卫觊守侍中,拜冀州刺史!

   辛毗守侍中,领冀州别驾!

   ……

   一通升迁过后,众人明了曹操的意思,那就是要让曹丕全权扫洒冀州,卫觊、辛毗等人从旁辅佐。

   这一事件,又让众人意识到,曹丕、曹植、曹彰三位公子中,将来多半是由曹丕继承曹操的政治遗产!

   因为冀州实在太重要了,曹操让曹丕领冀州牧的用意不言而喻。

   随后,曹操又下令,让人将邺城府库搬空,将袁氏积累了二十余年的财富全部运往关中长安。

   还有许多被秦军俘虏的袁氏官吏,也被曹操问话,得到了他们应有的下场。

   总之就是该杀的杀,该招降的招降。

   曹操三下五除二间,帮曹丕处理掉了这些可以迅速解决的问题。

   最后,忽然有人向曹操进言,说俘获了袁氏众多妻妾……

   曹操听后挑了挑眉……

   “诸公劳苦,随吾一同去袁氏后院走一遭吧!”

   曹操枯手一挥,带着曹丕等人进了后院,一同挑选被俘的袁家女子。

   有趣的是,曹丕从中挑了两位貌美如花的女子,一位是袁尚之兄袁熙的遗孀甄氏,另一位,则是才刚刚嫁入袁氏家门的崔氏!

   曹操在看到曹丕从一众莺莺燕燕中挑选出这二位女子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个“好”字。

   随后,曹操对卫觊和辛毗说道:

   “伯觎、佐治,辅佐好世子。”

   众人一惊!

   曹丕当即跪地下拜:“儿臣定不会让父王失望!”

   曹操没有理他,只是转过身去,留下一个佝偻的背影:“徐晃、彰儿,点备兵马,吾要回许昌!”ωωw.cascoo.net

   徐晃出列:“诺!”

   曹彰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曹丕,咂咂嘴,将心中那团小火苗掐灭:“诺——!”

   在轻描淡写间,曹操将完全可以掀起惊涛骇浪的储君之事敲定。

   曹丕被确立为世子后,当即叫人把司马懿、吴质、朱铄三人从长安请来,授予职位,辅佐自己。

   同时,一道道招降的汉室诏书被发往冀州各地。

   但是曹丕并不对招降的诏书多抱期望,因为现在世人皆知他曹氏图谋篡汉。

   所以在发完诏书后,曹丕又以崔氏、甄氏两位妾室的关系,亲身拜访清河崔氏和无极甄氏,请这些河北大族出面,帮助曹氏收服冀州。

   不仅是拜访河北豪族,曹丕还动用自己持节督冀、幽、并河北诸军事的权力,调上党太守马超的部将庞德、以及护匈奴校尉田豫至邺城。

   庞德和田豫各自带了三千兵马向邺城集结,虽然不多,但也让曹丕手中有了镇压宵小的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