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万事俱备
不过话说回来,给予食宿全包,每月俸禄的待遇,这乃是头一份,城里其他的大书院都没有这等优厚的待遇。
所以要办成与众不同的书院,最重要的还是得依托于司马绍眼下的名望。
此刻建康城已入夜,到处星火点点。
......
尚书房。
晋元帝问道:“绍儿现在在做什么?以他的性子不像是闲居得惯的人吧。”
李公公道:“陛下明鉴,太子殿下据说现在已是打算在建康城中开设书院,并教授学生。”
晋元帝道:“还真打算在城中讲学不成?”
李公公道:“回禀陛下,听闻殿下花了不少人力物力钱财,开设书院,还为其写了篇文章,甚为轰动。”
晋元帝失笑道:“哦?绍儿居然还有这等文笔!”
李公公附和的笑了笑。
“奴才命人呈给陛下。”李公公回道。
片刻后李公公将司马绍那篇文章给晋元帝呈上。
晋元帝展卷读起,初时看起见司马绍将中国比作少年,甚是新鲜。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再读到后面,在“美在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时,晋元帝但觉整篇文章写得是慷慨激昂,读来字字有声。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晋元帝大为触目感动,其后道:“真不愧是绍儿!这文章不说古今,恐怕本朝也没几个人及得上了。”
李公公道:“臣亦觉得此文乃神仙之笔。”
“神仙之笔,说得好,此文你们派人请名家裱起来,然后请人临摹些在各个殿下、公主府邸殿中各悬挂一副。”
“奴才遵旨。”
李公公道:“陛下,奴才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小李子,你直言就是。”
李公公道:“陛下,如太子殿下这等文豪,放之山林,着实太可惜。其实奴才以为对殿下这等有名望的,朝廷当放在朝堂上,如此可以彰显陛下重才惜才之意。”
晋元帝闻言笑了笑道:“小李子,你可真是一肚子坏水。”
李公公闻言连称不敢。
晋元帝自信地笑了笑道:“如何用人,怎么用人,朕自有主张。派人传旨告诉他,他既要办书院,朕准了,朕还赐他千两白银,就从内库拨给。”
司马绍开办书院后,也是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全国各地遍请名师。
书院的讲者最少必须要在举人以上,如林风、许魏然等都在司马绍邀请之列。
当然仅仅是举人还不够,司马绍还出面写信给之前几年高中的进士。
司马绍就亲自带着邀请来的众人来到府上。
侍女们也不知道司马绍为何如此重视他们,竟如此屈尊将他们迎到自己府上。
司马绍设宴为众人接风时,司马绍起身为众人敬酒,然后对一干人道:“大家无需过谦!来喝酒!”
酒过三巡,司马绍道:“其实办书院我实有一番抱负在其中。古人办书院是为了给人以传道授业解惑,之后开了科举,书院就转而以举业功名为主,便少了许多读书自用之道,偏离了古人办书院的初衷。”
听了司马绍之言众人纷纷点头,这是当今大多数书院现状。
司马绍道:“但这也并非一概而论之,好的书院不仅要讲学生如何务功名之道,也在于厚养学生之情操。”
“旁人常道书生报国的话,不过是空口无凭,笔上功夫。所以我们书院既要鼓励学生以科举为矢,但也要厚养其乡土之情,家国情怀,培养出真正为国为民的栋梁之才来。”
听了司马绍的话,众人一并道:“此言妙极!”
闻此司马绍点了点头笑道:“好了,既是大家志同道合,那么我等在座以后就可以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将书院给办起来了。”
下面书院准备之事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在人事上,司马绍本人出任院长。
对于司马绍而言,他看重不是这个身份,对于他而言从太子殿下身份转变后而成为院长,这将会是一段很有意思的人生阅历。
当过太子殿下后,能够知道什么叫以苍生为念,成为书院讲者后,方体会盼君成才的心情。无
论在殿堂还是在书院的经历,对于司马绍而言,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而书院比起两个月前,也是有了惊人的变化。
原先书院只是城角落里几处不起眼的地方,但现在外头已是立起了青砖白瓦。
书院大门上书写着“成才书院”几个字,外头是人群喧哗,人头涌动。
进了书院大门后,却是另成一片天地。
书院的中心即是崇正讲堂。
虽说司马绍开办书院,但却没有在书院中心的标志建筑上标注上学功,事功等字样。他一贯的主张是希望书院的学风能兼蓄并包的,各家学派在这里都可以敞开来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