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国色千娇

第164章 琐碎之事

国色千娇 跑路前进 2087 2024-05-30 14:41

  方玉将请来的绿衣大食阿里等几名水手带上,指导新军士兵海战技巧。

   “尊贵、亲爱的方,你所使用的工具很神奇。”阿里惊奇地说道。望远镜、无线电对讲机、六分仪、指南针等仪器让阿里惊叹不已。这些东西不禁对航海有极大的帮助,对提高海战、陆战等侦查能力和指挥也有巨大的作用。

   当然他更渴望了解的是威力无比的“大唐火”和射击迅速、威力又极高的“大唐弩。”

   不过这两种军中之物监管严密,新军士兵的警惕性很高,他一直没有机会去接触。

   如果他能得到这些神奇的东西,就能把黑衣大食赶出巴格达,重振绿衣大食的辉煌,统一分裂的阿拉伯帝国,甚至可以打败那些异教徒,征服拜占庭。

   方玉拿着笔算了笔账,此时亩产稻谷约一石到一石五斗,大约150斤到200斤,算是好地。

   一对壮劳力的夫妻在水利灌溉和有牛耕田的情况下,保守估计可以种植30亩双季稻,年产粮食4.5吨。留2吨口粮,剩余2.5吨粮食。

   昌化现在只有土人归还的无主牛、马、驴等大牲口八头,远远满足不了种田的要求。

   一对壮劳力夫妻在没有大型牲口的帮助下,只能种地20亩左右。

   县城人口一万多人(包括大食俘虏),按每人每日3斤口粮计算,年需要粮食5400多吨,需要亩产150斤的耕田7万多亩,3600多对壮劳力夫妻。

   现在才开荒9000亩。

   缺口为6万多亩,按现在每日开荒300亩的速度计算,需要200多天,6个多月。

   方玉与李唯忠、徐福、王成义、简易等人商量后,决定停下所有非必须的工程,全力开荒。

   尽量将壮劳力派遣到伐木队和垦荒队,充分利用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员做力所能及的杂务工作,细化工作范围、工作量及相应的工钱。

   方玉将保长、甲长们请到将军府,讨论争吵了一夜,将具体的实施细则草案弄了出来。

   清晨,方玉派人将告示及细则贴遍全县。

   “柱子,将军府招工了,有空去看看。”赵老头推开院子门走了进去。

   “三伯父,某还得伺候家里的地,没有时间去。”柱子蹲在地上端着大碗,把最后一口稠粥咽进肚子里后说道。

   “你家里人呢?”赵老头问道。

   “去喂鸡了。”柱子回答道。

   “喂鸡能有几个钱?去田里捡捡石子就给钱,让她喂完鸡赶紧去。”赵老头说道。

   “一小车,连捡带运,五文。”赵老头说道,“赶紧去,一会儿小车就领完了,再去就的自己拿扁担挑了。让你爹你娘也去。”

   “知道了!”柱子跳起来,匆匆向后面的院子走了过去。将军府发的两轮铁皮小车能装200斤土,一车10文钱,买米3斤,这活儿做的。

   第二天便有保长、甲长上门,恳求方玉继续开荒种田,招募流民耕种田地。

   如此要求,方玉闻所未闻。

   有了“铁牛”和大量的铁制工具、运输工具,平均下来每人每日能开荒一亩地。

   方玉重新调派人手,以每天开荒200亩的速度继续开荒。

   自方玉离开这段时间,县城陆陆续续有412名百姓投奔过来,常住人口已达人。

   工匠人数722人,保持不变;受方玉雇佣重劳力证增加了62人,达到2399人。

   去掉开荒队的200人,还有2199名重劳力,722名工匠。

   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失地流民,方玉指派伐木工匠、劳力组成的队伍向石碌铁矿所在地推进。

   盐田队在海边选定的地方开辟盐场,修路队继续修路,砖窑、石灰窑、水泥窑扩大生产,建筑队、水利设施队修建各种设施,还有其它各种队伍。

   有人希望去耕种田地,方玉承诺新开垦的荒地他们有优先租用权。

   干活有工钱,之后还有土地等着他们耕种,渴望种地的劳力们个个干劲十足。

   不愿意继续种地的人自然也有,他们更愿意拿着工钱买粮吃。

   县城粮价只有四文钱一斤,和丰年相比几乎一样。

   在方家做工每月最低工钱2两银子,一年是24两银子,能买粮6000斤。

   一家老小种30亩,一年才6000斤粮食,第二年开始收地租。

   方家的工坊、店铺,其他人家开办的工坊、店铺,四处招募人手,完全不担心找不到工作,还不如继续打工赚钱。

   也有很多人打算加入新军。

   新军福利待遇一等一的好,就算死了,一家老小也有人养着。

   新军士兵的招募标准由方玉亲自制定。

   几次战斗经历让方玉认识到,新式军队不必凭借数量取胜,而且现在并不需要大量的士兵。

   本着宁缺毋滥,方玉按照后世的入伍标准进行调整后实施。

   除了身体素质要求,对身份也进行了限制。

   身家清白,家庭居住在昌化县,并且在昌化本地居住一年以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