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重生北魏末年

第二百一十三章 五姓四族

  高澄在给高欢去信的同时,高隆之受命先回了洛阳,为元善见说戏。

   而高欢的反应很迅速,收到高澄来信后,他立即派遣刚回晋阳休整没几天的窦泰领兵三万出太行滏口陉,屯驻殷州。

   太昌六年(537年)九月二十四,元善见召开朝议,商议废除奴婢与耕牛授田,同时改革税制,废除户调,恢复旧制。

   远在沧州巡视盐场的高澄闻讯,向洛阳上疏劝阻,却遭怒斥。

   元善见批复道:

   ‘朕蒙相王厚爱,冲龄践祚,以历六载。观政数年,略有所得,何故至今仍不得自主?天子者,大将军且自为之!’

   刚刚结束沧州之行来到瀛洲的高澄接到批阅,惶恐不已,当即卸去印信交由天使带回洛阳,自己则戴罪于瀛洲,等候天子发落。

   他们之间的这场戏,寻常百姓当了真,痛骂天子昏聩,不听忠良之言,对于为民请命的小高王,多有同情。

   但真正的世家大族如河北四姓五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以及渤海高氏,又怎会不清楚其中究竟。

   作为这一事件的最大受害者,四姓五族还得派人往瀛洲,向为他们发声的高澄表示慰问。

   殷州窦泰、定州厍狄干、冀州娄昭各拥部众,河北还有随同高澄北上的一万大军,以及两万盐兵。

   高欢、高澄两父子在河北聚集这么多军队,又是何意,四姓五族心知肚明。

   就连集结在潼关的军事力量也被打散,主将段韶被提前调回了北豫州,威慑荥阳郑氏。

   高氏的统治远比尔朱氏稳固,且得民心,内部也没有尔朱兆、尔朱世隆、尔朱天光、尔朱仲远等人四分五裂。

   被高澄从河北搜去了六十万隐户,河北士族实力更不比以前。

   弘农杨氏被灭族的教训近在眼前,没有人真敢出这个头。

   对于前来慰问的四姓五族之人,高澄感慨道:

   “天子浸长,吾当避之,或归晋阳,侍奉于双慈。”

   四姓五族之人对此嗤之以鼻,什么叫天子年纪越来越大,我应该避其锋芒,还说什么要跑去晋阳给高欢夫妇尽孝。

   元善见真有那本事,只怕反手就是‘天子昏聩,当另立明主。’

   然后又从宗室里挑一个幼童继嗣元善见。

   但既然高澄演了这场戏,不愿撕破脸皮,众人也只能陪他表演。

   高澄幕僚,范阳卢氏子弟卢询祖宽慰道:

   “天子不过一时气言,大魏社稷,唯大将军一力支撑,当仁不让,大将军何辞哉?”

   卢询祖是东雍州刺史卢文伟之孙,范阳太守卢恭道之子。

   其祖父卢文伟曾任范阳太守,唆使刘灵助叛乱就是卢文伟的功劳,刘灵助死后,卢文伟投奔高欢,参与信都建义。

   高澄当初往河北索括隐户,就是向卢文伟去信,希望卢询祖入他幕府任职,以此安抚范阳卢氏。

   一面重用河北士族子弟,如博陵三崔等,一面却逐步削弱河北士族实力,如括检隐户等。

   正是高澄一步步温水煮青蛙,到了今天,他们的核心人物在朝堂的官位越来越高,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却越来越弱。

   又如何敢、如何舍得发动又一次河北大起义。

   河北不乱,河南更不可能闹事,毕竟高澄麾下大将尽皆领兵镇在河南。

   高澄在士族代表,四姓五族之人的劝慰下好歹是歇了往晋阳侍奉父母的心思。

   他也投桃报李,向众人承诺,前三年免收奴婢人头税。

   尽管有高澄这番承诺,但还是有不少人打算回信家中,希望能够立即减少奴婢规模。

   如卢询祖。

   一方面确实无利可图,畜养大量奴隶,纵使三年免税,开销也不会少。

   毕竟这些人都是要吃饭的。

   另一方面也是担心族中之人不晓事,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张师齐升任大将军主薄给予了卢询祖很大的冲击。

   这人出身卑贱,在他看来无甚才学,只知溜须拍马,迎奉上意而已,却能跃居高位。

   足见高澄用人不重门第、亦不重才,唯合他个人喜好而已。

   卢询祖没看过张师齐的神秘小本本,自然不清楚他的才干。

   但也正是这种误解,让卢询祖不愿惹得高澄不喜。

   前来慰问的四姓五族之人刚散去,元善见的使者又追来了瀛洲,将高澄的印信送还。

   这烫手山芋,元善见哪敢真接,要是偷偷拿下高澄,印信或许有效,能够骗过河南各地大将。

   可如今高澄自请去职戴罪,这件事情被摆在明面上,就算趁机夺了大将军印信,谁又肯听洛阳的命令。

   更别提手握禁军的王士良还是高澄幕僚出身,一旁更有高季式虎视眈眈。

   这恶人能抢天子印玺,难道就不能替大将军夺回信印?

   使者代替元善见好言宽慰,仿佛整件事情真是高澄受了大委屈。

   高澄也见好就收,拿回了印信,继续身兼大将军、中书监、尚书令、侍中、吏部尚书等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