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在秦国做武王

第六十六章 瞒天过海

我在秦国做武王 陈四奇迹 2058 2024-05-30 14:42

  ·

   魏冉先是错愕,其后再一细想,就明白了秦王的意思。

   肯定是赵魏两国,生出了变故,才会调走少梁邑大军。

   “大王,臣听人说,前些时日,齐国上卿苏秦曾到咸阳见大王,莫非大王是想对楚国用兵?”

   眼下,秦国各处平定,就只有一个楚国,发兵攻打越国。

   这秦越乃是联盟,秦国岂能坐视不理,所以只有对楚国用兵,才会连少梁邑的大军都要调动。

   “正是如此,五日前,寡人派遣苏秦为我秦国使者,出使赵魏,又有燕王屯兵邯郸,如此则赵魏联盟可破,楚国正在东攻越国,无暇西顾,正是我秦攻取楚国的好时机。”

   闻言,魏冉沉思了片刻。

   “那大王此番来少梁邑,也并非只是为了调兵?”

   调兵一事,大王信使即可,何须大王亲自劳碌,如此慎重,必定是要商议应对赵魏之策,要是武备松弛,纵然苏秦一张铁嘴,也亦是无用。

   “都督知寡人也,若是往楚国用兵,则我河西兵力空虚,就是赵魏联盟能破,但还是不得不防也,寡人此番亲来少梁邑,便是与将军商议此事。”

   如今赵魏两国的情形,魏国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只要一声令下,便可挥师前来,赵国大军,也开始有了运粮的举动,倘若让他们知道,秦国河西之地,并无多少防备,那这攻秦之心,还是会有的。

   听秦王肯定,魏冉又思虑了一阵。

   “大王,臣明白了,乘机攻打楚国,此计虽险,但苏子一策之妙,大利于我秦也,大王能亲来少梁邑,说明大王意志已决,臣虽有一万大军,但可做十万之用。

   臣善疑兵,每逢行军,军多则少旗,军少则多旗,军多则守一处,军少则大修营寨,此时此刻,赵魏还并不清楚,我少梁邑大军的确切人数。

   臣可令军中旌旗,逐日增加,其后每日修整城池,大河沿途,每行五里,便立下一座箭塔,一座小寨,竖起大王大纛,若是有贼军斥候见之,必会以为我秦军是在增员,而非减员。

   其二,四万大军,可分十日派往巴郡,每日四千,又分成四列,从各处出发,不举旗帜,不经郡县,往南疾走,在南郑集结,不仅能骗过赵魏,也能骗过楚国,此为瞒天过海之计也。

   赵魏见我少梁邑战备有序,时刻准备,如此一来,也能为苏子游说赵魏,做一助力!”

   好!

   好一招瞒天过海!

   寡人就说,这凡事都需要商量,三个臭皮匠还赛过诸葛亮了,有句话不是说我党的会议多吗,这会议多是有好处的!

   不仅能骗赵魏,也能骗过楚国,想一想,要是我秦国大军,一下子出现在楚国地界,那楚人该会如何震惊,会如何胆颤,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瞒这么久?

   宜阳都督魏冉,才华不浅,历史记载,他可做过秦国的丞相。

   甘茂之后,秦国樗里疾为相,樗里疾之后,便是魏冉,当时魏冉为丞相,白起为上将军,可谓是珠联璧合,大破楚、韩、魏、赵等诸国。芈八子的哥哥有好几个,但能做丞相的,可就只有这一个啊。

   “对楚国之战,乃是我秦之国战,都督不仅深明大义,更是献此良策,此战,都督亦是大功也!”

   只有秦国君臣,上下一心,才能凝结成拳,平定天下。

   秦王为此,也是用心良苦,不惜专程跑一趟少梁邑,其一,便是为了令魏冉与王一心,如此看来,是来对了。

   听王之奖,魏冉对王再行一礼。

   “臣所尽职,实属本分,臣还有一事,想说与大王,臣是秦臣,但也是一楚人,臣对于楚国,最是了解。

   历来楚国之重,重在北地,重在东边,因寿春北上,便可直抵中原,寿春东北,可抵宋国齐国,说到底,楚国就是一南国,历来争霸,只能往北。

   至于西边,夷陵正西,山岭重重,与巴蜀两地,也是山地相隔,夷陵西南,乃是黔中,黔中多山,也不为其重也。

   至于我秦国,历来重在关中,重在河西,重在函谷宜阳,所以说楚国之西,并无强敌,这也让楚国西境,军备废弛,城池不坚,只有过了夷陵,别都鄢城,才能称之为大城。

   我秦攻楚,定不能让其有所防备,用兵当在快也,若是能一鼓作气,击败这十万大军,便可乘势而下,只取夷陵,威震荆襄,臣以为,这攻楚之计,当为秘也。”

   难怪魏冉不似向寿那般,一力反对,因为在魏冉心间,也认为此战能胜,不过,再换个角度,向寿之言,并非在于对楚是否能胜,而是从全局考虑,担忧诸国之变。

   果然是屁股决定脑袋,魏冉都督,是考虑一战之事,而向寿贵为国务大臣、上将军,必得从全局出发。

   这一番分析,倒是给秦王提了个醒。

   就连秦国臣子都有不少,一力反对攻楚之战,这样看来,恐怕连楚国也猜不到,秦国会在这种情况下动兵吧。

   这样一来,楚虽有十万大军,或许真就是军备松弛,要是给他来个出其不意,必能有奇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