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这个大汉我还能扶

第一百八十六章 匈奴动向

这个大汉我还能扶 等你等你 2073 2024-05-30 14:42

  …感谢各位的支持,这一路以来,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支持,真的很好!我会一直坚持到底的!感谢“我骑着龙虾去海洋”“清心禅梦”一直以来的支持!非常感谢各位的支持!……………

   时年,张清冠礼过后,十日后,张清便再次回到了并州!自己父亲和母亲也回到了渔阳,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并州只从有了田丰和陈宫的加入后,减小了荀彧的压力!同时张清也更加的轻松了许多!

   前番说道张清成年后便回取蔡琰,但如今蔡琰还有半年才及笄!所以现在张清还要和蔡琰两人都还要等待半年!

   由于时间比较长,所以张清便要先回到并州主持大局!

   原因是北方鲜卑人有了新动态了!

   郝欢经过几次大型战役终于还是把西部秃氏给彻底征服了!整个鲜卑又再次统一了!

   但鲜卑这几年来由于南下入侵汉朝边疆,被张清连连打败两次,且两次都损失惨重,所以如今鲜卑虽然统一了,但实力却很是空虚!鲜卑人青壮年几乎都损失一半!如今整个鲜卑加起来不过两百多万人,但经过两次对汉朝的战争,损失近四十多万青壮!加上这几年郝欢的统一战争,如今鲜卑人口下降的很厉害!

   整个鲜卑两百多万人其中有一半几乎都是老弱!更本就没有战斗力!

   恢复统一后,整个鲜卑人只剩下不到一百五十多万人,其中青壮已经没有多少了!

   连年内战,损耗下来差不多损失了近十万人!包括部落百姓,加起来损失超过了近二十万!

   可以说如今鲜卑是非常虚弱的!同时也减少了部落中的粮草供给!人少了吃的就多了。

   但如今鲜卑实力大减!于是郝欢便想联合匈奴,共同抵抗汉朝!但南匈奴如今已经投降汉朝了,有些匈奴几乎都被汉化了!

   但郝欢还是抱有一丝希望,派出使者出使河套地区,想说服南匈奴和自己站到同一条道路上!

   匈奴一直以来都是汉人最为强劲的敌人!匈奴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古老游牧民族之一。

   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中原国家与匈奴人来往的记录。

   秦汉时期,不断南下游牧的游牧人威胁到了中原王朝的存亡,因此双方不断爆发冲突。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率军40万北伐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的骑兵围困在白登,几乎被擒。

   汉武帝时期,汉朝先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北伐(漠北之战),才将匈奴的主力击败,解除了匈奴对南方的威胁。等到了东汉时期,经过进一步的打击后,匈奴族彻底瓦解为两个部分。

   北匈奴往西迁移最后到了欧洲;南匈奴则进入河套地区依附于汉朝,成为汉朝的附庸。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各地的起义,中央朝廷不断要求南匈奴派兵进入中原作战。

   黄巾之乱平定后,就有相当一部分南匈奴人在河北、山西形成了割据。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南匈奴的于夫罗单于。

   187年,于夫罗率领匈奴骑兵进入汉朝,帮助镇压鲜卑族的叛乱。

   不久后因为匈奴内乱,他无法再返回匈奴故地。于夫罗与河内郡的张杨狼狈为奸,攻城略地,结果遭到了兵力强大的袁绍的驱逐。

   于夫罗单于割据黄河一带,最终被曹操给抓住。曹操因为他是匈奴的单于,并没有杀掉他,只是兼并了他的匈奴骑兵。

   曹操早就想控制匈奴,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而于夫罗就成为了曹操控制匈奴的人质。

   三国时期,曹操消灭袁绍以后,威望越来越大。

   以至于当时的鲜卑、匈奴、羌都少数民族都因为惧怕曹操,表示臣服。

   于夫罗的弟弟呼厨泉为了向曹操表示忠心,代表匈奴来到邺城进贡,结果被曹操给扣留了下来(奸雄)。

   曹操借机把南匈奴划分为5部,5部之间各不相关,并委派自己的官员去管理匈奴。

   就这样,匈奴变得更加脆弱。也就是从曹操时代开始,匈奴必须要派人质留在中原。

   一旦匈奴有变,中原就可以利用人质。到了几十年后,西晋统一三国时,匈奴的人质刘渊留在晋朝都城洛阳,这个刘渊就是于夫罗的孙子。

   如果不是因为西晋的内乱(八王之乱),他是不会有机会回到北方的,也更加不会有机会发动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时期,大放异彩的匈奴人刘渊、刘聪、刘曜等人均是于夫罗的后代。可以说,西晋王朝在控制少数民族的手段上远远不如曹魏政权。

   而如今南匈奴部由于张清的到来,汉灵帝并没有让匈奴人派兵前来中原帮助镇压黄巾起义!

   所以如今匈奴人内部才没有内乱!但如今匈奴人看到了汉朝已经虚弱了,难免匈奴人不会有其它别的心思!

   同时郝欢还派使者前往北匈奴,想联合北匈奴一起,这样实力才强劲!但如今北匈奴已经不知道跑到漠北的什么地方去了,郝欢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得到!

   北匈奴自从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