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第三帝国

第19章 改造世界第一步

汉第三帝国 步惊俗 2087 2024-05-30 14:43

  中国的砖块历史悠久。

   在春秋时代之前,因为烧砖技术的不成熟和时代背景的限制,砖块虽有被统治者使用,但并未被普及。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兴都城、建宫殿、修驰道、筑陵墓,才开始大量地使用砖块,据说历史上着名的秦阿房宫中就是使用青砖铺地。

   后来随着佛教在东汉王朝的兴起,用砖建造的佛塔也越来越多,砖块逐渐普及到了千家万户。

   当然,所谓的“千家万户”并不包含穷苦人,即便砖块已经普及,可其造价并不是穷人能接受的。

   纵然是到了民国年间,普通老百姓也不见得就能住得起砖瓦房。

   所以,刘曜构想的砖块路计划推进的并不顺利。

   最初,窑洞烧砖第一窑的成品率太低,只有三成,主要原因是燃料质量差劲,导致火候不到。

   当然,制作砖块的材料不达标也是一个原因,毕竟真正好质量的砖块胚子从制作到成型需要近一年的时间。

   只不过刘曜急需用砖,庄园内盖房子的材料可以先购买,但未来必须要有属于他自己的砖窑厂。

   而且此事宜早不宜迟,毕竟在烧砖的同时,他可以尝试着烧制实验水泥和玻璃。

   幸好滇池县不缺木材,只要钱财到位,不断的烧下去,勉强能用的砖块还是能烧出来的。

   所以,在正式动工的三个月后,刘曜庄园内的砖窑厂才算是彻底成熟,第一批勉强能用的砖块也顺利铺上了路。

   值得一提的是,玻璃被刘曜给烧出来了,尽管只有巴掌大的一小块,虽说极其不规则,但晶莹剔透的模样还是非常令那些匠人震惊的!

   至于水泥,还没有成功问世的迹象。

   一旦水泥烧出来了,就能直接用水泥混合碎石子铺路,还可以配合铁质框架建造城墙。

   可以说,水泥是刘曜改造世界的第一步。

   当然,水泥并不好烧。

   刘曜只记得水泥是由石灰石和粘土等材料混合,经高温煅烧制得,而玻璃是由石灰石、石英砂、纯碱等材料混合,经高温熔融制得。

   大理石就是石灰石,滇池县到处都是。

   石英砂其实也就是石英石的碎沙,和粘土一样很容易搞到。

   纯碱在后世俗名苏打,古代也叫石碱,这个在多山的滇池县同样不难搞到。

   烧玻璃没啥技术含量,只需要燃料的温度和窑洞的密封『性』达标即可。

   在二十一世纪,很多人用沙子都能烧出来玻璃,尽管不是透明的,但至少有点玛瑙珠宝的韵味。

   秦汉时期的玻璃制作技术大概掌握在炼丹家手里,主要是伪充真玉,或供服食之用。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道人消炼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兼鱼蚌之珠。”

   刘曜和那些匠人一起烧出来的玻璃也不是纯透明的,里面自然混合了杂质。

   烧出玻璃不难,把玻璃弄成片或其他形状的技术才是核心,刘曜目前并没有掌握,这需要时间『摸』索。

   而烧水泥的关键在于,他并不记得在后世有个技术语叫“两磨一烧”。

   眼看着庄园内一千亩试验田的稻子已经收归粮库,而贾小六也成功打听到了鹿角藤的下落,可刘曜的烧水泥实验还是不见成果。

   令人不愉快的消息并不止这一个,庄园内的“哨兵塔”昨天夜里塌了!

   说是塔其实只有两层,约六米的样子。

   由于是木质建筑,塔塌了之后,被砸中的那位值班家丁仅断了三根肋骨。

   还有,今早刮大风,粮仓的屋顶被掀飞了!

   庄园内建筑的质量问题好解决,找一些可靠的工匠修缮下即可。

   水泥烧不出来也只是暂时的,继续实验下去总会有成功一天。

   最让刘曜头疼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庄园内“汉人雇农”和“夷人雇农”之间的矛盾!

   这里的“夷人”是指东汉王朝西南地区的原居民,与之对应的“汉人”则是父辈或祖辈从中原地区迁移过来的国人。

   西南原居民觉得汉人看不起他们,双方在一起劳作时,汉人总会事事刁难,处处为难他们这些原居民。

   虽然大家发到手的工钱都一样,可平日里庄园家丁大都向着汉人,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抓着不放,总得敲诈勒索一番才肯罢休。

   日子一天天过去,汉人雇农慢慢积累了点钱财,而原居民则只够糊口,存了一点余粮,可谓有苦难言。

   若非在秋收后,诸多雇农还要按计划挖水渠、水塘,真不敢想象到最后两方之间会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械斗。

   原居民在所有的雇农当中占了百分之四十的比例,所以是弱势,而且刘曜是原居民眼中的汉人。

   其他庄园管理者,比如大管事刘彪以及大掌柜陈群庆都是汉人,所以这些西南地区的原居民雇农也只好忍气吞声。

   可今早粮仓房顶被大风刮走,反而遭受到家丁痛打的却是原居民。

   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之后,人们难免要争取其他的权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