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家兄朱由校

第六百四十章 守成之主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2067 2024-05-30 14:43

  “叔父说的对,科技是国朝未来的第一生产力!”

   正月初八,在朱由校、朱由检二人准备乘船前往两广的时候,远在京城的朱慈燃也收到了来自他老爹朱由校的秘密手书。

   其中主要就是讲解了科技和经济、政治、军事的问题。

   相比朱由校,早就走过天下,看过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朱慈燃更能体会科技和工业的力量。

   手工耕种的农民,畜力耕种的农民,机械耕种的农民,机械耕种且农闲打短工的农民,以及进厂做长工的农民……

   这一个个的例子都在朱慈燃的记忆和经历中,他很清楚前二者的生活有多苦,而后三者的生活又有多“幸福”。

   一台拖拉机能轻易的在一天之内精耕二十亩土地,而如果是人力,那需要整整二十天。

   如果还要算上播种,在现有的科技和生产力下,一个拥有机械的农民完全可以在半个月内精耕播种十几亩地,而人力手工的农民想要精耕播种完十几亩地,那需要的时间是以季来计算的。

   如果拖拉机能再小一些,轻一些,或者能种的地更多一点,操作更简单些,那它能带给农民的舒服,可以说是跨时代的。

   朱慈燃体验过,在田地里用锄头一锄头一锄头的挖地,松土,放水,插秧。

   以他当时十五六岁的精力,一个春耕如果没有耕牛,顶多也就能精耕细作三亩地罢了。

   就算是一些干农活的好手,在没有耕牛的情况下,一个春耕,顶了天也就是精耕细作五亩。

   那是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弯腰大半个月才能精耕的六亩地,而一旦有了拖拉机,这个数量可以瞬间乘三,并且还能多出午休的时间。

   科技的进步代表什么,朱慈燃再清楚不过了,所以即便政务繁忙,他依旧保持每个月去三次军备院的频率。

   再度看了一遍手书内容后,朱慈燃将这份手书收了起来。

   他将自己的目光放到了春和宫内,此刻是午时,所有人都已经散班吃饭去了,因此殿内只有朱慈燃和李永贞。

   朱慈燃拿起了户部的奏疏,简单翻阅了遍:“李长庚不是生病了吗?这文册是谁做的?”

   旁边的李永贞见状,也弓着身子开口解释:

   “是李尚书提前做好的,文册也是早上李尚书派人送来的。”

   “入春以来,山西连续下了好几天雨,看样子旱情是结束了。”

   “李尚书觉得可以对天下征收秋税,毕竟国朝今年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国债得还,俸禄得发,工业区和铁路、道路建设又不能停。”

   “虽说还可以印钞六千万两,尽数算下来,朝廷的必要开支就达到了八千万两。”

   “因此,还是恢复收税比较……”

   “天下再蠲免一年!”朱慈燃打断了李永贞的话,并放下奏疏说道:

   “天下百姓的日子不好过,眼下虽然没了旱情,但复耕土地还需要时间。”

   “如山西,当地四百多万人口要想耕种四千万亩土地,还是比较困难的。”

   “告诉户部,以村为单位,每村调足够的拖拉机,顺带设置生产队,来年以一台拖拉机、十户人家为一个生产队。”

   “有了拖拉机,百姓才能最快的复耕荒地,如此一年时间,能积攒足够吃三年的粮食,明年再收税也不晚。”

   朱慈燃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他知道农业税是大明的主要税收来源,只要停止蠲免,立马就能收上来五六千万两的税银,但他却不能这么做。

   他与自家叔父书信往来过,都觉得即便天下旱情停止,也不该立马收税,而是让百姓有喘息的机会。

   “今年国朝商税收取了四千二百万两,矿课司又运回了八百多万两的金银。”

   “算上印钞的纸币,存留足足两亿两银子。”

   “告诉李长庚,先把国债连本带利的还清,把留存的纸币消耗一些,看看民间态度。”

   “只要态度不出现问题,没有人抵触纸币,那就立马推行纸币的发放。”

   “这批纸币,足够国朝用两年了。”

   说话间,朱慈燃继续拿起户部的户籍文册,李永贞见状也小心询问:

   “殿下,该午休了……”

   “我现在精神好着,今日就不睡了。”朱慈燃说着,同时也仔细看了看大明朝的户籍和田亩数目。

   在户部的统计里,截止天启二十二年腊月十五,大明朝一共有百姓一亿九千七百八十六万人,耕地数量十一亿零三百二十四万余亩。

   另外,宗藩体系下的诸国合计有人口五千三百七十二余万,其中朝鲜、暹罗、甘孛智、南掌、渤泥、苏禄这六个外藩人口合计是一千六百万左右。

   内藩的大小一百多个藩国,郡国人口是三千六百七十二万左右。

   外藩的耕地面积是五千七百余万亩,内藩耕地面积是一亿三千二百余万亩。

   也就是说,算上宗藩体系的话,大明是两亿五千万人口的共主,近十三亿亩耕地的直接、间接掌握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