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知悌微微一笑道:“在下听闻先生给患者医治哮喘时,提出喘症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的理论,还提出人体内脏分为阴阳五行之说。可否为在下解惑?”
李维微微一愣,没想到那一日和师兄打赌救治那位哮喘很厉害的小娘子的事迹,还是被传了出去!
李维知道丹溪学派的重要医学思想之一,就是《格致余论》中的名篇“相火论”,认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当然朱丹溪也是得益于师傅罗知悌,如《三法》“梦遗滑精篇”。罗知悌指出“左肾藏精属水,右肾藏精属相火,相火动则精水泄”,又如“头眩篇”罗知悌云,“此元气虚而有痰也,亦有挟火者,火动其痰也,又有无痰而作眩晕者,虚火上升也”等等。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罗知悌也擅长人体阴阳五行学术,对人体腑脏虚实之论研究的很是通透。但是李维吃惊的是,罗知悌年纪轻轻就开始对此有研究了!或许正是因为兴趣使然,才使得他在这一学术领域,颇有造诣!
李维点点头道:“在下就为罗兄浅谈人体阴阳五行之说。当然这也只是在下一家之言,只做参考!”
李维此刻像是一位的道高人一样,为自己的徒弟们讲解这奥妙的阴阳五行学术!
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身体健康成长、使生命得以延续。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就能健康长寿。
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和血密不可分。
若是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例如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李维的阴阳术论娓娓道来,听的众人都瞪大了双眼,没想到李维居然对阴阳学术了解如此透彻,众人无不佩服。就连骄傲的罗知悌都敬佩万分。
李维清了清喉咙,接着道:“刚刚是人体阴阳论,下面在下就为诸位介绍,人体五行之说!”
五行学说中以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特性以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如:五岳、五方、五味五果、五脏等解释宇宙成娥起源的多源性和统一性。
在儒家经典《尚书·大传》中说“水火者,百始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始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
在《尚书·洪范》中说:“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比革。金生水,水生木,以及木克土,土克水,火克金,金克木”的“相生相克”规律对应人体的五脏六腑。
根据五行之特性,来证实五脏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肾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五脏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整体的生理活动。五脏配属五行,不仅阐明了五脏的某些功能特点,而且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联系,并由此说明五脏之每一脏都与其它四脏发生着关系,从而概括出五脏的整体联系。
脏腑之间相互资生,如肾能藏精,肝能藏血,肾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脉,又主神志,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运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并使之宣肃正常,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主气,职司清肃,肾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