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第四十三章 激励种花家西征

  永平十八年,匈奴进攻车师,杀死车师王,墙头草一般的车师权贵借势投靠匈奴,与匈奴一起进攻耿恭守卫的金蒲城。

   此时大汉帝国,最高统治者汉明帝驾崩。朝廷援军不至,耿恭只好率领守军与数倍的匈奴大军展开殊死搏斗。

   耿恭率领的守军只有几百人,匈奴却有两万人之多,他们很快将金蒲城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匈奴大军,耿恭丝毫不畏怯,为了突围,他命令士兵将毒涂抹在箭上,并在城头对着匈奴大喊,这是汉家神箭,中箭者片刻之内死亡。

   一阵箭雨来袭,中箭的敌人立刻丧命,毒箭的巨大威力让匈奴人军心不稳。耿恭抓住战机率众突围。

   而就在此时,大雨倾盆而下,天赐良机,耿恭也借此机会顺利突围。

   耿恭虽然从金蒲城脱身,却因为中了埋伏被困于疏勒城。匈奴人截断了通往疏勒的水源,让汉军一度处于绝境。

   华夏儿女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精神,哪怕敌人何等凶残,他们都不会弯下七尺之躯。即便身处绝境,耿恭也没有向匈奴屈服,他带领士兵挖水井取水。

   没有吃的,就杀了战马,吃马肉。疏勒城里的汉军一个个死去,但旗帜却依旧飘扬在疏勒城。

   耿恭如此气节,匈奴人便想招降他。匈奴派出使者说服耿恭,然而耿恭却用汉刀来迎接他。

   耿恭砍下匈奴使者的头,将他的肉煮熟了,分给手下的士兵食用。城下的匈奴人见了,号啕大哭。

   耿恭殊死抵抗匈奴之际,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堂上,大伙却炸开了锅。

   新帝与朝臣,对于救不救耿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有人说救,毕竟武帝曾言“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凡我大汉子民,虽远必救”。

   有人说不救,耿恭率数百人抵抗匈奴,长达三百天,生死不定,存活的几率极其渺茫,何必劳民伤财去西域。

   有一人站出来说了一句让众人羞愧的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汉章帝不再犹豫,当即派出人马营救耿恭。

   援军翻过皑皑雪山,到达了疏勒城。打开城门的那一刻,他们相拥而泣。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援军看着疏勒城的二十六人,那是热泪盈眶。由于归途中遇到匈奴追兵,加上恶劣天气,汉军不断有人倒下。

   玉门关停下,剩下十三人。他们“衣屦穿决,形容枯槁”,当年出发时意气风发、鲜衣怒马。

   玉门关守军,看着归来十三人,纷纷落泪。为十三人沐浴更衣,并将英雄的功勋快马汇报给皇帝。

   耿恭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往事,使种花家西征军大受感动。将士们纷纷向刘洋请战,看战意昂扬,刘洋明白火候到了。

   崇祯七年八月,刘洋白马军大举西征漠北蒙古东部的喀尔喀。

   临行,在种花屯开会。刘洋自称种花王,白马军改成种花军白马师,下设五营六旗。

   大封众将,实行将校制度。第一批少将,镇东将军李二愣,镇南将军杜文焕,镇北将军刘铁蛋,镇西将军许三。五虎上将和六旗主为大校。李鸿基为上校,李过是中校。

   改李岩为归化城总管,总督河套草原,居于种花屯,大主教贺老道为副。镇东将军李二愣以兵守义州。镇南将军杜文焕以兵守定边花马池。陷阵营李鸿基为先锋先出兵。

   八月十二日,刘洋提师出归化城,西上趋西方城,调六旗西进,其中:

   王举人和方大年随镇北将军刘铁蛋自北方城出师,逆着当年漠北蒙古南侵的路线,从北面攻击喀尔喀部落。

   镇西将军许三带任杰和高君宝从南方城出发,沿着黄河,走玉门关,进军喀尔喀部落。

   刘洋亲自率领白马师,张白和李玉为左右偏军,从西方城出发,后向西北进军,直指喀尔喀部落。

   张玄和国文两人驻守西方城,在贺兰山一带制造进攻准噶尔部落的假象,防止准噶尔部落救援喀尔喀部落,以为疑兵。

   “喀尔喀部落小狗蛋画计,常以为白马军不能度幕轻留,今大发士卒,其势必得所欲。”国文主张有镇北将军刘铁蛋为主力突袭喀尔喀部落王庭。

   刘洋就是想要用蒙古部落之所想,蒙古部落所想之白马军不敢为,而做敢为天下先的大事。

   为此,在此次军事会议结束后,就下令动员,征集十万匹战马,开启喀尔喀部落战,称为亮剑战役。

   乃粟马三万,令镇北将军刘铁蛋将三万骑,私负从马复四万匹,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

   陷阵营李鸿基数请行,刘洋以为可以,乃许之,以为北路前军。

   九月,刘洋来到了西征的总指挥部西方城。

   时值重阳佳节,刘裕率白马师于城南戏马台,置酒大会,登高执樽,举目远眺,豪气万丈。

   对于这次西征,刘洋是成竹在胸,志在必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