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第五十二章 陕北多苦难

  第197章 陕北多苦难

   陕北为何出猛人?来到陕北黄土高原时,种花王目之所及,尽是纵横的沟壑与贫瘠的黄土地。

   感慨道:“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生存,简直是一种奇迹。”

   然而,种花家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耕耘。茫茫黄土之下,沉淀着深厚的历史记忆。

   这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区。地理意义上的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区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这里聚集了地球上70%的黄土。

   塬、墚、峁,构成了黄土高原的奇特地貌。身处典型的黄土区域,一眼望去,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被称为“塬”,如白草塬、董志塬等地名,分布在黄土高原各处。

   随着侵蚀加剧,塬被分割,形成一道道黄土梁子,也就成了“墚”。

   之后,黄土继续崩塌,墚断裂分开后,形成一个个孤单的黄土丘陵,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峁”。

   黄土高原可分为陕北高原、山西高原、陇中高原三部分,古时候号称“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也可视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其中,甘肃东部和陕西西北部是黄土高原地貌体现最集中的地带,也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之处。

   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绵延平阔的草原,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据《史记》记载:“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

   先秦时期,陕北黄土高原是以畜牧为生的西戎和北狄活动的区域。秦汉之际,这里成为与匈奴对峙的前线,中原政权大力推行“移民实边”政策,迁徙大量军民进行农垦开发。

   一条古代“高速公路”穿越黄土高原,通往将士戍守的边关,也在这片土地上讲述了一个个故事。

   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后,命大将蒙恬修筑了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南起秦都咸阳周边的军事要地云阳,北至汉匈交战频繁的九原郡,长达1800里。穿过陕北与陇东之间,一直延伸到当时匈奴人的居住区鄂尔多斯高原,其中最宽处为60米的“多车道”。

   作为与秦长城齐名的国家工程,秦直道跨越丘陵绵延的地貌,采用当时先进的施工技艺,也耗费了大量民力。修建这条道路后,大秦虎狼之师三日便可驰抵阴山脚下,出击匈奴。

   在蒙恬大军的威慑下,匈奴一度“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在移民的指引下,北方边郡百姓到荒凉的原野上开辟耕地,使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带逐渐繁荣富庶,号称“新秦中”。

   秦始皇巡幸天下,也走过这条让他引以为傲的大秦直道。那时,大秦帝国升向辉煌的顶点,他本人的生命却如流星般坠落。

   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病逝于河北沙丘,大臣李斯、赵高拥立其子胡亥为帝,随后秘不发丧,将始皇帝的遗体塞进装有臭鲍鱼的马车,绕道九原,通过宽阔的秦直道返回咸阳。

   在此之前,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曾沿着这条道路北上戍边,来到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上郡,担任蒙恬的监军。

   那是秦始皇去世前两年,由于秦始皇信任的方士侯生、卢生畏罪逃亡,还对皇帝出言不逊,秦始皇勃然大怒,下令将咸阳460余名所谓“妖言惑众”的文学、方术士逮捕,下令坑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坑儒”事件。

   公子扶苏反对这一极端暴力的做法,尤为同情与方士一同遇害的儒生。他上书劝谏道:“天下初定,边远地区的百姓尚未归附,儒生皆诵读、效法孔子的主张,现在陛下用严刑峻法处置这些人,臣担忧此后会天下不安。”

   秦始皇听不进去,将这位治国理念截然不同的长子贬去上郡,到军中体验生活。如此一来,扶苏远离中央,失去了陪伴在父亲身边的机会。

   沙丘之谋后,赵高与李斯立刻对扶苏赶尽杀绝,矫诏命扶苏自杀:“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

   当时,扶苏与蒙恬掌握30万大军,“其势足以背叛”(《史记·蒙恬列传》),完全有可能带兵直取咸阳,夺取帝位。

   但奉行儒家忠孝思想的扶苏接到“伪诏”后大哭,立即就要拔剑自杀。

   蒙恬上前阻止说:“陛下在外,未立太子,派臣率领30万军队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如今一个使者带着诏书前来,您就自杀,其中或许有诈,还是希望您向朝廷请示一下。”

   扶苏却只留下了一句遗言:“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父亲要儿子死,还需要请示什么?

   说罢,扶苏遵从“诏书”自尽。之后,战功赫赫的蒙恬也被赵高囚禁,含冤而死。

   秦直道经过的地方,有一处名为“呜咽泉”,当地人赋予其悲壮的传说,相传,扶苏自刎后,一股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千百年来未曾断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