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第八十二章 河套平原和马匪

  第228章 河套平原和马匪

   归化城外,河套地区!

   河套平原是由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水系众多,非常适合农业与牧业的发展。

   早在汉朝初年,河套地区当时属于雄霸北方的游牧民族集团匈奴的控制。

   匈奴骑兵将河套地区作为其领地南部的冬季营地,并经常从这里南下,袭扰汉朝的北部边境。

   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也让掌握着粗放式农业耕作的匈奴可以在当地筑城耕作。

   此外,当地丰富的盐矿资源也是古代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因而河套地区对于当时的匈奴来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

   后来武帝赶走了匈奴,在河套有专门的安排的盐官,监督指导盐业生产。

   而当地的冶铁也由朝廷的官有制作坊来承担,力图在当地迅速推广铁质农具,促进农民的生产力水平提升。

   依靠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开拓,河套很快成就从塞外沃土变成了汉朝北方边境上的人口稠密之地。

   这里不仅为不断同北方匈奴作战的汉朝提供了大量的军粮,也是汉军饲养战马、培养骑兵部队的重要马场。

   由大量放牧所产生的畜牧粪便,也成为了当地农业生产中最佳肥料来源。而储量巨大的牛群,也使得河套地区成为当时汉朝境内少有的牛耕地区。

   大量增加的耕地面积与国家控制的盐矿资源,也为汉武帝时代不断增涨的军费开支的重要财源。

   由于当地在诸多政策上拥有整个汉朝朝廷的支持与力挺,这个河套新区在当时已经在富庶程度上将内地的很多传统地区甩在身后。

   河套平原就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原人与游牧民族为了这块肥美之地多次交战,历经隋唐盛世,随着北宋这个软弱无力的朝廷,以及后来蒙古部落兴起,这里也逐渐成为草原的宝地。

   对于很多游牧民族来说,河套平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首先这里土地肥沃、牧草丰富,堪称游牧民族的天堂。

   其次是这里靠近中原地带,是入侵中原最好的地方,如果被中原政权夺取。

   匈奴歌云,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游牧民族一直在河套地区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还有其他原因是看上了这里的天然牧场。

   战马在古代属于军队的“重要武器”,游牧民族能一直与中原王朝抗衡,都是因为他们养的战马非常彪悍,当然也是因为他们有养战马的优势和条件。

   中原王朝想争夺河套地区,也是想将这里视为养马的天堂,在这里饲养出来的战马在上了战场之后才能所向披靡。

   朱元璋给儿子们分封地的时候,把这里给了晋王朱棡。主要是他小时候有当牧童的经验,朱元璋让他去教将士们如何牧马放羊,让他们能尽快适应草原人民的生活。

   由此可见,在明朝初期河套平原依旧是个良好的牧场,也可能因为如此,即使后来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着“小江南”之称的河套地区在明朝中后期依旧是个香饽饽。

   明英宗朱祁镇掌权时期,随着蒙古瓦剌部落的崛起,他们在北边对明朝政权形成了威胁。他们为了生存不断的南下侵扰,还有一部分牧民搬到了河套地区定居

   自明嘉靖之后一直到明朝灭亡,河套平原再也没回来过。虽然嘉靖帝尝试过“复套”计划,但由于朝中官僚内斗只能告吹。此后他们对河套地区不再抱有热情,而是顺其自然的姿态。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是当时朝中确实无人可用,二来是现实因素。从史料中获悉,明朝年间河套地区的降雨量减少。

   河套地区还包含了毛乌素沙漠,稀少的降雨量导致沙漠扩大化,因此当时河套地区已经不适宜耕种了。既然没有了自然资源,自然也不会有人居住,明朝就算拿下来也无济于事。

   如果只把它当成北方屏障来做的话,对于明朝廷来说是个很沉重的财政负担。因为他们要屯兵在这里,这个地方又不能自给自足,只能依靠朝廷的拨款,长期以往实在不妥。

   如果是盛世年代还可以,但当时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权衡利弊下来还是放弃比较好。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河套地区已经不具备威胁性,长城设了九关来防御草原。当时都城在北京,即使河套失守也影响不到这边。

   当然也有人想立功,有大将主张在冬春季节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提出了八条方略:“一曰定朝谟,二曰立纲纪,三曰审机宜,四曰选将材,五曰任贤能,六曰足刍饷,七曰明赏罚,八曰修长技。”

   崇祯皇帝认同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钱,而且清军时不时的攻击让他焦头烂额。

   刘洋一直在忙种花家科举的事,昨晚察哈尔部落的事,确实现在才知道。

   眼下草原,各地贼匪还是不少,这察哈尔部落内就盘踞着好几股,不过有道是兔子不吃窝边草,老鹰不打脚下食,境内那些土匪虽然也经常干些杀人绑票抢掠等勾当,但总归有一些底线顾忌,象这种屠灭小部落的事,还真是骇人听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