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成了皇长孙

第十二章 朝堂风雨(二)

  “皇上到!”

   不等众人在同僚那得到什么有效消息,朱元璋就在大主管尖细的嗓音中上了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位朝臣刚跪拜,朱元璋就是一声冷哼,下面人心里一个咯噔,皇上今天的心情好像不太好,这又是哪一个倒霉蛋惹上面这位生气了?

   “鸿胪寺卿何在!”

   “微臣拜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行了行了,传旨鸿胪寺,即刻给安南、占城各国发放果树,自即日起统计大明以来传至各邦的各类《农书》。

   尤其是以元版《农书》为主,每部务必要在都察院存档,各附属国以后如要增印,必须要请示鸿胪寺,要是发现有人偷印偷渡,待天兵一至,别怪我天朝不给面子,可谓是刀兵无情!”

   根据孙儿描述,那些胡人就是从元版的《农书》中得到了水力大纺车的设计图纸,虽然不是现在的事,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自己能做的为什么要留给后人烦恼?

   朱元璋对于外敌从来就没有好脾气,经历过元朝的残暴,他自然是知道那些人都是什么脾性,只要给一丝的机会那就趴在你身上使劲地吸血,不吸干不罢休。

   按着孙儿的说法,朱元璋推断,这部书现在应该还没有流传到外,在洪武年间传出去的可能性相当大,只要现在自己先把这个苗头给掐了,那就一切都还来得及。

   至于那些倭人,朱元璋从来就没放在心上。

   先不说前元元人两次东征倭国,就说历史上其他朝代,那也没有让倭国蹬鼻子上脸的时候,他大明就算是再不济,那也不是东夷人可以比的,而且,第一批来大明的东夷人,也就在三年前才渡海而来的,按着大明的学制,他们现在应该还未曾返回,无需担心。

   不等下面人反应,朱元璋又开始点人了

   “命礼部会同鸿胪寺即刻到国子监核查,究竟这几年来了多少人,现在还有多少人,剩下的人都去哪里了,务必要做到一人不漏!”

   “其次,现令水师即刻拔锚起航,核查来往客船,一律不得夹带大明书籍出海,违令者格杀勿论!”

   听到朱元璋的命令,下面的众位大臣面面相觑,一个个听的那是一愣一愣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这些番邦附属国是怎么得罪皇上了?现在检查这么紧的吗?

   暗地里几人相互交流几眼,每双眼睛里都透着迷茫,看来这里面还真有事,就是皇上捂着大家都不知道。

   几位文臣则是在心里感叹:

   陛下以前也只是说片板不许下海,现在只是成片纸也不允许了?

   那几个被点名的部门更是战战兢兢,他们可是首当其冲,这要是做不好,皇上一个不高兴直接把他们办了那也不是不可能的,场面安静两秒,最终还是鸿胪寺卿首先回过神。

   “微臣领命!”

   “臣等领命!”

   十几人还没站稳呢,就接到了任务,一个个只能领命离去,忙活去了,至于他们今日上奏的事情,还是算了吧,也就一些请安帖子,皇上今天肯定没心情。

   今日的朝堂效率超快,先是礼部下场,接着就是吏部兵部,锦衣卫......

   随着朱元璋的一封封命令,整个应天府的所有番邦书生、使节全都被翻了一个底朝天。

   锦衣卫、都察院的差役、缇骑一遍一遍地冲进国子监、鸿胪寺、市舶司等主要的番邦人云集之地。

   凡是番邦之人购买的书籍,这些人也都懒得去分辨是不是农书,反正只要写着汉字,这些人就一干没收。

   没办法,虽然大明朝的识字率远高于清朝,但这些在锦衣卫、都察院里当值的还是八成以上都是文盲,他们并不认识,只知道自己的字跟那些番邦人的文字不一样。

   而那些识字的,也懒得去搭理这些人。

   他们又不是大明人,藏着大明书籍干什么?

   一定是心怀鬼胎?

   至于你说你就是喜欢,谁管你?

   有本事你就去告状呗,没本事就憋着。

   于是,就在这场混乱中,那些原本被当成天朝上宾优待了良久的番邦人们就被这些粗人给折腾了个哀鸿遍野。

   锦衣卫这边更是直接派了两千缇骑,一点也不遮掩地直接北上,隔着浿水与高丽相望。

   只需要朱元璋一声令下,这两千缇骑马上就可渡过浿水在高丽国内逐郡搜查!

   自洪武三年开始,高丽王就成了大明的附属国,但这个国家的名声不好,一直以来,大明的君臣一致对外,对着这个高丽君王一直就保持着高度警惕的姿态。

   无论是锦衣卫、兵部还是五军都督府,那都是尽一切情报人员监视着高丽君王的动态。

   他们已经有情报显示,高丽君王贼心不死,一直跟北元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尤其是北元退出中原之后,那些被元人掳掠的工匠们已然陆续的逃亡离去,兵部早就将消息摆在了朱元璋的桌案上。

   北元实际上现在已经没有完全体系的冶炼铁器的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