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我能连接一千年后

第三十五章 三弓床弩

  “县尊,我购买粮食,是为度过荒年。”苏落说道,“今年的情况,县尊大人恐怕也清楚,旱情已经很严重了。减产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我准备多买些粮食储备着,万一到了灾情爆发的时候,粮食的价格便不是现在这样便宜了。”

   “若是为了备荒,何以要购买这么多的粮食?”张巡问道。

   他已经知道,苏落要购买一千两银子的粮食。

   就是说,即便是接下来的三年里,三家村没有生产处一粒粮食,也不会有人饿死。

   如果是为了备荒的话,正常情况也就是储备一年的粮食而已。

   苏落的举动,早就已经超出了备荒的目的。

   即便是他不相信苏落会有什么不轨的举动,但也不得不慎重。

   苏落看着张巡,心中也在不停的嘀咕。

   他购买粮食,最大的因素是即将发生的安史之乱。

   而张巡也是在安史之乱中,留名青史的。

   他先是雍丘抵抗安禄山的叛军,随后又在睢阳组织抵抗。

   也就是在睢阳,张巡以身殉国。

   同样是在睢阳,张巡为了守城,而做出了受到后世非议的举动。

   那就是当粮食用尽后,他以人为食粮。

   睢阳城破,整个城池已是人间地狱。

   苏落不知道,是不是该跟张巡如实相告,他也不知道,这个时代的张巡是否还会遭遇相同的命运。

   在经过了一番思考后,苏落最终还是将决定将实情相告。

   如果张巡能够提早做出准备,也许雍丘城就能够守住,或许百姓们就会死的更少一点。

   也许睢阳城的惨案,也就不会发生。

   “实不相瞒,我之所以会储备如此多的粮食,实际上是为了防备安史之乱。”

   张巡心头一惊,这是他第二次听到安史之乱这个词。

   同样都是从苏落的口中听到的。

   “安史之乱?你之前也曾经说到过安史之乱,这到底是什么事情?”张巡问道。

   “安就是安禄山,史就是史思明。他们极有可能会在一年半后发动叛乱,所以我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以防止即将到来的兵祸。”苏落如实说道。

   张巡闻言,却是沉默了。

   他并没有怀疑苏落的话,河东三镇的情况,他也是略有了解的。在他看来,安禄山在河东三镇的所作所为,都是反叛之意昭彰。

   已经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地步。

   只是河东三镇,与真源县不相统属,张巡对于河东三镇的事情也是无可奈何。

   更何况他也只是个小小县令而已。

   他想不到,苏落年未及冠,便能够看清楚天下大势,让他不由得刮目相看。

   “你如何能够认定,安史二人会叛乱呢?”卢见增问道。

   苏落当然不能够说,他是根据历史来判断的,但是从结果推原因总是容易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苏落轻声说道。

   这句话出自《左传》,对于受儒学浸淫之人,对他的权威性,自然是不会产生怀疑的。

   所以张巡和卢见增也是不住的点头。

   安禄山是栗特族,而史思明则是突厥族,单是这两项就足以让人怀疑他们了。

   苏落并不清楚,杨国忠为何会一直说安禄山会谋反,大概也是因为这一点吧。

   “只是可惜,如今皇帝昏聩,宠信安禄山,可叹奈何。”张巡叹道。

   苏落轻声说道:“与其靠朝廷,不如靠自己。”

   张巡闻言,眉头一皱:“你此话何意?”

   “如今皇帝宠信安禄山,想要扳倒他,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他要谋反,为何不提前做一些准备,让大唐的百姓少受一些苦呢?”苏落轻声说道,“河南府,将会是叛军们的首攻之地,如果他们在河南境内受阻,必然会给朝廷足够的反应时间,到那时候集结大军,说不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叛军镇压。”

   张巡闻言,不住点头:“雍丘乃是通往洛阳和长安的必经之地,若是能够将其阻挡在这儿,必然能够挫其锋芒。”

   然而历史上的安禄山,的确是在河南遭遇了严重的阻击,但洛阳还是很快便落入叛军的手中,随后又直奔洛阳。

   张巡的守卫战,虽然可歌可泣,但最终并没有挡得住叛军的脚步。

   “不过既然叛乱将至,你若是将县里的粮食都买走了,这些百姓又该怎么办呢?”张巡说道。

   他们可没有苏落这样的财富,更没有他这样的技术。

   “我看你还是前往洛阳买粮食。”卢见增建议道。

   苏落对于到什么地方购买粮食,并不在意,他需要的只是粮食而已。

   唯一的坏处,就是从洛阳购买粮食,成本就会大大的增加。

   但他也得考虑到张巡的想法。

   苏落离开县衙之后,便来到了大云寺塔。

   “我已经到了大云寺塔。”苏落艾特了钱森。

   如今到钱森所在时代,已经是到了放暑假的时候了。

   “我也已经到了。”钱森随手发了一张照片在群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