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明末:我成了满清死敌

第212章 纠结的张天禄,李毅拉拢方国安

  第212章 纠结的张天禄,李毅拉拢方国安

   杨守壮喊了近一个时辰,到后来嗓子都喊哑了,但绩溪城头却完全沉寂下来。

   就在杨守壮暗暗叫苦时,身后传来鸣金声。

   杨守壮好像捡回一条命似的,和几个部将抬着受伤的那个快速退回宁绍军大阵内。

   没有成功劝降张天禄,李毅虽然稍感遗憾,但也只是稍感遗憾而已,他很快就安排大军撤回兵营。

   晌午时分,清军探子向张天禄禀报,说包围绩溪城的宁绍军正分批撤走。

   张天禄不信,连忙赶到城头查看。

   视线内,宁绍军正徐徐撤除包围,往昱岭关方向赶去。

   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绩溪城外的宁绍军已然撤得干干净净。

   鉴于李毅过往的战绩,张天禄担心李毅使诈,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派遣探子向外查看。

   “李毅现在率军撤走,莫非豫亲王派遣的援军到了?”张天禄心中一动,给宁绍军的撤离想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理由。

   虽然如此,张天禄仍旧不敢轻举妄动。

   这一仗打到现在,可谓是充满着诡异,他不知道李毅的目的是什么。

   宁绍军在江南的战绩很辉煌,但不在战场上正面和他们交锋,就用觉得他们的战绩可能存有水分。

   张天禄率军和李毅的宁绍军交手后,有些害怕也有些后悔。

   他知道宁绍军可能北上,但没想到会这么快,更没想到会有这么多。

   早知如此,攻下宁国府后就稳扎稳打,也不至于陷入现在这种尴尬的境地。

   都怪黄道周,兵败得太快,快到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徽州府的仗打到现在,对张天禄来说已属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宁绍军撤除包围圈,张天禄想率军退回宁国府。

   但现在他做不了这个主了,因为多铎已派遣大军驰援,他这边若是退兵,显然无法给多铎交代。

   另一边,张存厚率领三万清军几乎没费多大功夫便攻下了富阳城。

   之后,他派人向多铎请示,在宁绍军完全放弃沿途防御的情况下,他是该率军经昱岭关前往徽州府,还是穿过钱塘江上游的山区进入浙东。

   多铎收到张存厚的请示,反复权衡后决定以稳为主,命张存厚先与张天禄配合攻下徽州府。

   江南的仗从六月打到十月底,多铎的信心越来越不足,甚至对李毅生出一种无力感。

   信使这一来一往,又耽误了一天。

   杭州城距离徽州府四百多里路,过了富阳后沿途都是山区。

   沿途百姓听说清军将要北上,要么躲入深山,要么举家迁往浙江。

   从富阳起,沿途的新城、于潜、昌化等城池都没有宁绍军驻守。

   但张存厚每攻下一处都要派兵驻守,因为这关系到他的粮道。

   张存厚所部清军出发时没带多少粮草,按照张存厚的初始计划,是与张天禄合兵一处后再图谋大局。

   李毅从绩溪城下撤兵时,张存厚正在昌化城下。

   最近几天他没有收到张天禄的消息,这让他莫名感觉有些心慌。

   张存厚抓了些山民拷问,有人说张天禄攻下了徽州府,黄道周已经兵败了。

   也有人说徽州府被李毅的宁绍军又夺了回去。

   这些纷杂的信息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昌化往昱岭关多是狭小的山道,张存厚一路小心行军。

   看见昱岭关上的明军旗帜后,张存厚心里有些打鼓。

   之前由于考虑到山路崎岖,张存厚为了不耽误赶路时间,北上时没有携带大炮。

   张存厚先命大军在昱岭关前二十里处安营扎寨。

   之后,他带着一队精兵亲自查看地形。

   通过观察,张存厚得出结论。

   昱岭关虽然不算非常险峻,但明显有宁绍军重兵把守,他要率军攻下这里难度极高。

   可不攻下这里,张存厚便只有率军绕一百多里的山道往徽州府城。

   这么长的补给线,再加上要同时应对来自浙东和徽州府的两面威胁,明显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昱岭关上,两万宁绍军驻守在此。

   这时,李毅与方国安正用千里镜观察张存厚。

   李毅握了握拳头:“又是一个曾经的大明悍将啊!”

   “没有这些叛徒,光凭清虏那十万人,怎么可能取下大明的江山。”方国安愤愤不平:“大明对武将虽然苛刻,但也不至于沦落到甘愿给清虏当奴才。”

   方国安虽然没有投靠满清,但并不表示他对大明多年来文臣压制武将的体制没有怨言。

   “从今以后不会了!”李毅转过头,意味深长地对方国安说道:“督师这种东西本就不该存在。”

   在大明,朝廷把太监派到军中,称为监军,把文官派到军中,则称为督师。

   文官督师的权利极大,很多时候都将武将吃的死死的。

   李毅现在和方国安共处同一战线,既有一定的上下属关系,也有一定的联盟关系。

   李毅若不把富阳县城送给方国安,若不对方国安又是封爵又是送银子,方国安未必会把李毅的命令当回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