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人在大唐,朝九晚五

第一百八十九章 朝廷运转

人在大唐,朝九晚五 竹杖翁 2096 2024-05-30 14:45

  这个名为“大唐”的机器开始全速运转。

   他们刚刚打退了突厥人的南侵,又要与两个周边最强大的异族联军决战。

   朝廷明白,前线的将领明白,甚至很多关中的平民也能从各种流言中猜测出来,此战乃是大唐的国运之战。

   吐谷浑提前进兵,确实打了大唐军民一个措手不及,可是也把问题变得简单了。

   若是此战能以最理想的结果结束,对大唐,对整个中原百姓生来说都是幸甚至哉。

   到那时,再没有任何力量能直接威胁到大唐的核心腹地,甚至大唐若能掌握北疆与西域,就连并州晋阳以及河西等传统上的边疆之地,也可能转为腹地,那里的百姓不用再天天担忧会受到异族骑兵的掳掠。

   过去,只有在中原王朝最为强盛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前景如此美好,想要达成它的途径自然也非常艰辛。

   不论突厥骑兵受创再严重,不论吉利可汗威信受损再严重,当他被逼到穷途末路之时,都能动员出二十万铁骑。

   单是这股力量,就会让大唐军万分头疼,更别提吐谷浑军还有十万之众可以与之会合。

   三十万铁骑!

   突厥全盛之时也不过有这么多骑兵,在出生不多久,还在积攒国力的大唐能对付如此众多的敌人吗?

   这可不是一次不成,还有机会重复尝试的大战。

   他们胜,将把草原上的异族直接击溃,让他们化为大唐的附庸,同样的,若他们败,远处决战的大军很可能被对方骑兵一路追杀,能逃回边塞的十不存一。

   在极长的时间之内,大唐都不可能再次组织起如此强大的军队与突厥吐谷浑正面对抗,河西与晋阳等地可能沦为敌人的牧场!

   现在的大唐正处于这两条道路的路口之上。

   面对这样的足以决定国运的大战,其实大唐没有完全准备好。

   特别是已经预见到其影响的李世民与部分朝中大臣。

   新生的大唐很难再抽出更多的力量,帮助这场大战取得更大的胜算。

   幸好,李子墨之前不惜代价做出的准备工作现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高产作物现在还只是在关中地区全面推广开,不过已经能支撑着朝廷有更大的底气征发役夫,而且保证北疆战事不会出现缺粮问题。

   有轨道路,能让他们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人力把粮食与军械物资运往北方。

   再加上高纯度酒精与灭菌兰的使用,许大夫培养了一大批能熟练使用它们的合格大夫进入军中,让伤员得到更好的救治。

   之前对于韩东时在蓝田的“新政”各种诋毁的大臣们,这才发现,多亏了有韩东时的坚持,才让他们有足够的底气,面对决定大唐国运的一战。

   更别提,现在决战未起,先让大唐赢得开门红,提振大军士气的一战,也是韩东时亲自指挥的。

   长孙无忌拿着奏章:等待李世民亲自批阅。

   “这个侯君级,真不知道想些什么,朝廷计议已定,他还想着改变战术,想靠着他自己那套办法来打赢战争。”

   “他就不能从大局来看看,只要北疆李靖的主力我们不能调动,那么韩东时的办法就是应对吐谷浑最好的策略。”

   李世民略带几分生气地把一份奏章:拍到桌上。

   长孙无忌小心地看了看陛下。

   他并不知道那份奏章:所说的内容。

   以侯君集的身份以及秦王府的出身,自然有向陛下密奏之权,那样的奏章:不必经过阁部,能直呈于陛下御览。

   不过,现在侯君集显然没有利用好他的秘密特权,上了奏章:竟然把陛下气成这样。

   长孙无忌是何等聪明之人,仅凭着自己观察到的,就分析出了许多。

   侯君集在这种时候上密奏,必定与北疆河西的大战有关。

   此人向来心高气傲,看起来是不太服气听从韩东时的用兵策略,想着从陛下这里下手,说动陛下,改变朝廷既定之策,那当然让陛下生气了。

   “呵呵,侯君集用兵有方,之前多赖他自己领着少部分兵力压制住吐谷浑,纵然他有错,也请陛下宽容一二。”

   李世民没好气地道:“侯君集的本领,我岂不知?可是他用兵太在意细节,却忽略了大的战略,很多时候,再精明的战术也无法弥补好战略上的劣势。”

   李世民自己就是个顶级的战略大家。

   若论起实际的用兵指挥,李靖也好,侯君集也罢,都有可能与他相争,可是论起对大战略的把控,李世民真能称得上当世第一了。

   “朕当严斥之,免得他与韩东时,李靖配合的时候又出现自作主张的事情。”

   李世民对于侯君集的性格真的非常了解,正是因为他性子太傲,才要由自己严加打压,让他服从于北疆大局。

   长孙无忌只是笑着劝了一句:“陛下既然知道他的性子,那就不要说得太过严厉了,也免得打击他的积极性。”

   他只是泛泛相劝,具体李世民要怎么操作他是不会真的干预的,反正凭侯君集的胆子,也断然不敢记恨陛下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