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末之常山赵子龙

第367章 许攸出谋

汉末之常山赵子龙 奕无疆 2135 2025-03-15 05:02

  赵云在安次消化受降的上万冀州军。

   方城那边,还不知道鞠义在山穷水尽之下,已经投降。

   此时,袁绍麾下谋士意见相左,又吵成一团,令袁绍犹豫不决。

   田丰再次提出救兵如救火,请求袁绍集结骑兵东援鞠义;还是以前那个理由,不调骑兵去增援,调再多步军都无用。

   同时,田丰提议撤离督亢。

   而田丰的死对头许攸,当即反对;许攸认为因为那封信弄巧成拙,使鞠义分兵。

   那么鞠义必败,已经没有救援的必要了。

   若是派骑兵东进,万一遭逢不利,会导致全线崩溃,酿成大祸。

   田丰怒斥道:“许子远,当日若非你与郭公则一唱一和,焉有今日之祸?而今我方损兵折将,焉有再战之力?”

   那日郭图提出莫须有的虚实之计,田丰内心中是不赞成的,可是袁绍要听,他也只好作罢。

   一旁,鼻青脸肿的郭图,耷拉着的脑袋更低了。

   许攸反驳道:“赵云之利,在于突骑;我方以方城为据,未尝无一战之力!”

   “孤城为据,何其可笑?”田丰怒极反笑,语气中尽是不屑。

   “好啦!”

   坐在堂上的袁绍,非常头大,脑子也被二人吵乱了,大喝制止二人。

   主公发话,田丰、许攸交锋停下,二人都知道,准要问逢纪的意见。

   果然,袁绍对下首一直沉默不语的逢纪,问道:“元图以为,眼下当如何是好?”

   逢纪躬身一礼:“主公,在下以为鞠义无救!”

   袁绍重重一叹,当日他之所以同意郭图的虚实之计,就是因为实在无兵可派。

   而今,弄巧成拙,在袁绍内心里,已经放弃了鞠义,不想再投入兵力东进,说道:

   “吾方兵力见拙,静等鞠伯崇回军吧!”

   田丰很失望,没有援兵,鞠义哪里回得来?主公这是抛弃了鞠义。

   许攸得意地睨了田丰一眼,随即想到当前形势,对袁绍道:

   “主公,我方兵力受损颇重,长公子回冀募兵尚需时日,在下提议转攻为守,僵持督亢。”

   还不待袁绍说话,田丰瞪着许攸,立即反对:“我方兵力折损过半,士气不再,安敢以孤城困守?”

   语落,又对袁绍拱手道:“主公,在下提议秋收之后,卷土重来!”

   田丰言下之意,就是刚才的意思:撤军。

   袁绍沉默了起来,出兵幽州快两个月,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连番折损已不足半数,致使士气下滑,军无战心。

   此消彼长之下,袁绍也看不到此次出兵的希望。

   撤军,似乎是唯一的路。

   但是,袁绍心有不甘,去年在并州,损兵折将。

   而今,又是损兵折将,且都是败在赵云手上,这令出身高贵的袁绍,完全无法忍受。

   如果这次杀气腾腾北上,最后灰溜溜回冀,天下人都会笑他袁本初,非赵云之敌手。

   想到这些,袁绍又想起赵云卑微的出身,更是难受,将之视为奇耻大辱。

   乘兴而来,焉能败兴而归?

   沉着脸的袁绍,看向许攸,他不愿就此撤军,说道:“子远教我,如何僵持督亢?”

   许攸阴恻恻道:“督亢之地,自古便是幽燕粮仓,人口殷实;数百年前,秦得督亢,而燕亡。”

   “如今,我方虽仅方城一地,然其居督亢之中,若我方转攻为守,以方城为据,可使督亢不宁,破幽燕仓禀,去赵云之势!”

   田丰闻言,大怒:“许子远,汝枉读圣贤之书,尔竟如此歹毒,百姓何辜?”

   许攸的意思是,让袁绍以方城为据点,与赵云僵持下去,从而影响督亢数县。

   因为督亢自古就是富庶的膏腴之地,人口稠密,如果他们一直在方城与赵云僵持下去,就会造成督亢数十万百姓无法耕种,从而成为赵云巨大的负担,在钱粮上压垮赵云。

   此计,不得不说很下作,同时也很歹毒。

   被颜良之弟颜开揍得鼻青脸肿的郭图,非常赞同许攸的提议,但因上次昏招打脸,只能在心头为许攸点赞。

   “都退下吧!”袁绍不置可否,起身向内堂走去。

   田丰张了张嘴,最终还是闭上,对着许攸怒哼一声,甩袖而出。

   郭图轻轻摸了一下肿胀的脸,眼中寒光一闪,向方城大牢走去。

   而走在最后的许攸、逢纪二人,刚出大堂;后方追来一名侍者,对二人躬身施礼:

   “主公请二位先生留步!”

   ………….

   三日后。

   春雨绵绵….

   雨幕中,白袍黑甲的军士,押送最后一批俘虏向广阳进发。

   安次城上,赵云目送北去的队伍,随后展目西望,星目肃杀。

   经过这三天时间,收降事宜终于暂告一段落,也是时候向西进军,展开反击。

   就在这时,西面平原上,数骑快马冲出朦胧雨幕,疾驰而来。

   少倾,城外骑士飞马入城,疾步登上城头,在赵云面前单膝跪下,双手托举信筒:“启禀主公,军师传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