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末之常山赵子龙

第388章 原来是个杂种

汉末之常山赵子龙 奕无疆 2076 2025-03-15 05:02

  两天后。

   渔阳郡,泉州县。

   泉州县位于渔阳郡南端,南抵大海,西与广阳郡安次县接壤。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泉州之民,吃的就是大海。

   自古以来,渔阳就有盐铁之绕,而这盐,正是产于渔阳南端的泉州县。(汉代的泉州,可不是后世的福建泉州,大致位置在现代的天津武清境内。)

   泉州,是幽州出了名的产盐重地,汉武帝时期,刘彻便在泉州设置盐官,负责从泉州世世代代煮盐的盐民手中,将盐统一收购起来,再贩往各地。

   时至今日,盐铁官营虽然取消了,但对生产盐的盐民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日复一日煮出的盐,依旧被统一收购,没有一点自由。

   而且收购的价格,比官营的价格更低。

   于是乎,他们世代煮了一辈子盐,也就仅仅能糊口。

   此时,临近大海的沿岸,无数盐民顶着烈日,正汗流浃背地忙碌着,盐灶里是熊熊燃烧的柴火,热浪扑面,蒸汽腾腾。

   不远处,有一排类似官署的建筑,石阶漆门上,悬着“泉十二场”四个字。

   泉十二场,是此地编号,代表此处是泉州第十二个煮盐的地方。

   而这类似官署的建筑,就是从盐民手中收购和囤积盐的场所。

   十二场内,一名衣着光鲜,长相富态的壮年男子,在一队气势汹汹的家丁簇拥下,巡视场内一个个储盐仓库。

   为壮年男子引路的,是一名点头哈腰的管事;只见他胁肩谄笑:

   “小人寻思着,今年涿郡那边在打仗,阻断了盐路,便把收盐的价格降了一些。”

   壮年男子微怔,满意地点了点头,今年督亢爆发大战,阻断了盐路,导致各处盐场积压了不少盐。

   今日,王贺奉其兄王松的指派,逐一查看各处盐场,同时传达下调收购盐价。

   王贺没想到,十二场这个管事竟如此上道,早早就降低了收购盐价,问道:“十二场收价几何?”

   “每石百二十钱!”管事一脸谄媚。

   王贺诧异地看了看尖嘴猴腮的管事,这个价格居然跟他兄长定的价,相差无几,说道:

   “就按此价收集!对了,今年粮价飞涨,我们幽州虽然好一点,但也涨了不少,告诉盐民,粮价每石上调三百钱。”

   没一会儿,王贺在管事阿谀奉承的相送下,赶往下一个盐场。

   王贺一走,之前一副奴才嘴脸的管事,瞬间挺直了腰板。

   刚才他对王贺说收盐百二十钱一石,实则他在盐民手中收的价格是百钱一石,从中他就可以每石盐吃二十钱的利。

   再想到王贺刚刚说粮也要涨价,他眼露贪婪之色,对几名小厮倨傲道:

   “你们几个,下去通告一声,各地粮价飞涨,从今日起粮价每石上涨三百五十钱!”

   煮盐产地里,汗流浃背的盐民,一听粮食每石涨三百五十钱,顿时怨声载道。

   原来王氏从他们手中收购盐的价格是180钱一石,前不久一下子降至百钱每石,这让一众盐民敢怒不敢言。

   如今,在盐价降了差不多一半的情况下,而粮食却涨了近半,这让脾气暴躁的牛二,再也忍不了,当即对几名挎刀小厮怒道:

   “前不久,你们说西边在打仗,阻断了商路导致盐卖不出要降价,这老子认了;而今粮食涨价,盐却掉价百钱一石,这是哪门子道理?还一涨就是三百五十钱,这还让老子活不活了?”

   这个时代,盐的产量不说与现代相比,就连和唐朝都比不上,一户之家辛辛苦苦忙活一个月,顶天了就五石盐,月收入不足千钱。

   依以前的粮价,六百五十钱一石,一家子辛辛苦苦干一个月还能买一石多粗粮,凑合着果子野菜,一家人也能勉强糊口。

   而现在,盐价降至百钱,粮价涨至千钱,他们拼了命干一个月,也买不到一石粮,这让他们如何活下去?

   “你活不活,干我等何事?”

   腰挎短刀的小厮,一脸不屑:“老子只是告知尔等一声,至于吃不吃粮,你们自己决定!”

   “这盐老子不煮了!”

   牛二怒不可遏,一把推翻沸腾的盐锅,怒目而视。

   “煮不煮,也随你!”

   小厮冷笑一声:“但你家中的盐,必须交到场内!”

   “不交又如何?”牛二双拳紧握,目大如斗。

   前几日,他一个广阳的亲戚来到他家中,说各地物价飞涨,广阳那边市场上的盐价已从原来的八百钱一石,涨到千钱。

   而他们,辛辛苦苦地煮盐,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降了。

   但糊口的粮食,却一下子涨了三百五十钱,达到千钱一石。

   既然看不到希望,牛二盘算着不煮盐了,带着家中的几石盐,逃去广阳,也能换些活命粮。

   不交?

   挎刀小厮,好似听到了天底下最好笑的笑话,笑得前仰后翻:“不交盐,只能死!”

   话语刚落,小厮倏然拔出短刀,一刀捅进了牛二胸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