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国潮1980

第七百八十五章 痛并快乐着

国潮1980 镶黄旗 2113 2024-06-01 11:47

  戏装体验项目一炮而红,大受欢迎!

   摆设戏装的八个明黄暖棚前,聚集的人群始终不散!

   大把的外汇券随着一套套服装的出租,收进了钱箱!

   最后两个棚设有更衣室,在里面换装的人就没断过。

   特别是由于换一套衣服比较麻烦,现代人又不熟悉古代服饰穿戴方式,许多客人往往得请求工作人员的指点和帮助。

   那就更费时间,以至于更衣室外,那些掏钱的人都排上了队。

   而十个侍卫打扮的工作人员简直成了世界上最忙的人。

   他们既要为顾客介绍服装,帮着顾客穿戴服装,还得注意维护现场秩序,甚至抽空出去摆仪仗,为顾客充当背景人。

   所以痛并快乐着!

   这就是他们忙得四脖子汗流,所感受到的矛盾滋味。

   当然,这种情感围观的广大人民群众也有,或许还更强烈一些。

   因为要论情感,没人能比京城的老百姓们更热爱电影。

   这是这个年代,所有京城人的共同爱好。

   围观的人中,有的人甚至能把《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里主要角色的台词背上一大段儿,比原班主演还熟悉,丁点儿都不带错的。

   要论历史知识,聚集在这里的人们中,并不缺乏知识份子,兴许好些人就是专门研究清史的。

   说起什么叫袍,什么叫褂,什么叫披领,什么叫立水,他们能讲上一天。

   甚至有的人都能给拍电影的李韩祥挑出毛病来。

   恨不得早就想告诉这位大导演,他的电影里豹尾班侍卫有滥用的情况。

   如登基大典上挥舞静鞭的鸣鞭校尉理应穿红缎小团葵花袍。

   如僧格林沁的亲兵绝不可能动用皇帝的仪仗。

   所以可想而知,这些人心里的蠢蠢欲动有多么强烈啊。

   就凭这样的资格,这种体验理应以他们为先才是。

   可问题是,什么重要也没钱包重要啊。

   哪怕这些人再爱这些电影里的装束,再希望亲身体验一把充当历史人物的感受也没用。

   谁让你们囊中羞涩,舍不得掏这份银子呢。

   那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海外人士大玩儿角色扮演,得意洋洋穿着这些几近逼真的服饰,在祈年殿前吆五喝六,充大个儿的了。

   谁让人家是钱大爷呢,这就是社会发展中经济地位开始决定一切的现实。

   可话又说回来了,这还真怪不得组织者见钱眼开啊。

   人民群众光觉得价钱高了,可他们哪儿知道啊,想出这个高招来挣钱的宁卫民,其实也有他的苦衷。

   要说矛盾的心理,宁卫民恐怕比他们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这批货囤过来着实不易,那是付出了极大代价的。

   说实话,早从《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电影杀青时候起,宁卫民就惦记着李导演的剧装和道具了。

   1983年,就在天坛北门的坛宫小楼开张时,宁卫民把李导演、刘晓芩一干剧组人员请来捧场,席间就跟李导演提及过此事,打算出一笔钱,把这些服装包圆儿。

   他的目的有三。

   一是他可以把这些经过严谨历史考究过的,知名演员穿过的精美剧装,配以剧照,作为摆设陈列,放在坛宫或是天坛公园的景点里。

   让游客们观赏,来提升饭庄和景点的口碑、名气。

   二是还可以把一些剧装租借给游客,作为特色旅游项目来敛财,多开辟一个源源不断的财源。

   三是还能够让祈年殿、回音壁、圜丘这三处着名景点的工作人员身着古装。

   这对于游客们来说,能增加一些复古情趣和代入感,也是很有趣的。

   甚至还能根据两部电影里的道具样式,开发一些小件儿的,带有实用性和传统审美的工艺品。

   比如说发钗,镯子,溜子,帽子,香包,手炉,朝珠,指甲套,缨络串,小镜子,小梳子,之类的卖给游客。

   总之,占着天坛公园这方宝地,头上顶着皇家御用的名头,再加上此时国内根本没有什么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宁卫民只要占据了戏装、道具,这样独一无二的资源,简直能把两部电影的IP玩儿出花儿来,最大程度的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甚至在李韩祥死后,他都能一直吃人血馒头,专享这位大导演的遗作福利。

   可惜呀,谋算虽好,时机不对。

   要知道,当时李导就已经知道这两部影片在港城大卖了,雄心勃勃还想拍第三部呢。

   人家对这事儿就没动心,说要把这些服装和道具留下接茬用,都存在了京影厂的仓库里。

   所以宁卫民连价儿都没出口,人家就直接拒绝了。

   对于宁卫民来说,虽然买断不成,好像还有临时租赁的方案可以讨论。

   可那样的话,这些服装道具一旦排上实际用场,他的玩儿法也就瞒不住了。

   自然这些服装道具的价值,人家肯定就得重新衡量了。

   等李大导演拍完第三部《一代妖后》,那宁卫民得花多少钱才能买断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