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糜汉

第四百一十二章 斗将之请 南中龙吟

糜汉 酱油拌历史 2101 2024-06-01 17:19

  孟优如此桀骜不驯的话,成功让帐内诸人心中的怒气愈发升腾。

   性情急躁的杨仪反应最快,他陡然起身按剑大喝道:“不忠之人,敢尝利剑乎!”

   杨仪与马谡一般出身世家名门,自幼受到良好的经学教育,但这不代表杨仪是个文弱书生。

   在宋以前,汉族的文人那也是能上阵杀敌的存在。

   当杨仪做出按剑厉喝的举动后,帐内诸人也不愿落后,他们纷纷将手按在了腰间的利刃上。

   看帐内诸汉臣的表现,似乎下一刻孟优的人头便会被他们亲手砍下。

   虽然古语有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但是这并不代表使者可以有所凭恃就无所忌惮。

   孟优公然指出天下间政出三方,并对这三方皆以朝廷称呼,这无疑是对汉朝权威的蔑视,这样的羞辱怎么让忠于大汉的等人能够忍受。

   而面对着数十道意欲生吞他的目光,孟优依然是一副傲慢不屑的模样。

   见孟优还是如此作态,杨仪终于按捺不住,他径直站起身来朝着孟优走去,同时他握住剑柄的手正越来越紧。

   可还未等杨仪走出几步,一声威严的声音便让杨仪停下脚步。

   这声声音正是坐在上首的诸葛亮发出的。

   “退下。”

   虽然脸上有着强烈的不甘之色,但杨仪并不敢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他只能满脸气愤的回到座上重新坐下。

   诸葛亮只是简简单单说了两个字,但就是这简单的两个字,让正在气头上的杨仪成功冷静下来。

   不说诸葛亮现在是代天子征伐,口中的每道命令皆可视作圣旨。

   就说以诸葛亮过往的功绩,他在大汉的威望也堪堪仅在刘备之下而已。

   诸葛亮的两个字不仅让杨仪退却,也让帐内的诸人都暂时冷静下来。

   而当孟优看到帐内诸人的这副表现后,他眼神中的不屑之色愈发浓厚。

   孟优眼神中的不屑之色成功被敏锐的诸葛亮捕捉到,这让诸葛亮的目光变冷了不少。

   可诸葛亮不是杨仪,他是南征的主帅,很多时候他考虑事情需要从大局出发。

   在阻退杨仪之后,诸葛亮看向孟优,他口中澹澹地问道:

   “你既然身为使者,当不是专门为了来吾大帐中说这些的吧。”

   见是诸葛亮开口,孟优的眼神中多了些慎重。

   正如诸葛亮所说,孟获能派他前来担当使者,当然是有着一件大事需要告知诸葛亮。

   孟优受到孟获的影响,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怎么看重。

   但他从刚才杨仪及帐内诸人的表现可以看出,诸葛亮在他们心中的威望有多高。

   再想到孟获所交待的事,孟优的心中有了一些底。

   若诸葛亮能答应他此番前来的目的,那么许多事就简单许多了。

   于是孟优对着诸葛亮言道:“你领兵侵犯我族疆界,我家大王在得知这件事后颇为生气。

   他本想亲率大军直接攻打僰道县,但我家大王念及大战一开两军必死伤无数,他心中有所不忍。

   士卒何罪?

   故我家大王的意思是,不如我们双方各派数员战将决一胜负,以此观彼此之能,不知你意下如何?”

   当孟优将他前来的目的一五一十说出来后,帐内诸人皆明白了孟获的用心。

   孟获这是想斗将呀!

   两军对垒,将和将单打独斗,叫做斗将。

   斗将作为一种特殊的两军交战方式,常常出现在各种小说、野史之中,因此后世人可能会认为斗将在正史中乃是不存在的。

   只不过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在华夏的数千年历史之中,斗将在两军交战之时不常发生是真的,但不代表斗将完全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事。

   相反的是,若细细研究史料的话便会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斗将这样的交战方式就已经存在。

   不提太久远的历史,就说在这数十年来,世间亦不凡有着斗将的战例。

   例如当年关羽的成名之战——阵斩颜良,便是其中最精彩的战例。

   不提关羽等老一辈的万人敌,就算是第二代中的刘封,也是一名斗将。

   当年汉中之战时,刘封连挑曹魏几员战将,气的曹操指着刘备破口大骂:“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由此可见,在当世的两军交战中,令人心血澎湃的斗将是不时都会出现的。

   可是斗将始终不是当世主流的交战方式,甚至因为斗将的不确定性,故而当世也少有主将会采用这种“匹夫之勇”的对敌方式。

   故而当知晓孟优前来的真正目的之后,帐内诸人是有些惊讶的。

   不过他们一想想,便也理解了孟获为何会提出斗将。

   因为孟获现在实质上乃是个彝人。

   彝族不是汉族,汉族中有着许多兵书流传。

   在那些兵书中曾详细提到如何当好一员将领,对有着这种传承的汉人来说,斗将这种小道,他们如非情非得已,当然是不会轻易采用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评论